【名句】古者国不易君,家不易大夫,故其治因民宜俗,立纲陈纪。百姓与己相安,然后从容渐渍,日新月盛,而治功成。故曰“必世后仁”①,曰“久道成化”②。譬之天地,不悠久便成物不得。自封建变而为郡县,官无久暖之席,民无尽识之官,施设未竟而谗毁随之,建官未久而黜陟随之。方胹熊蹯而夺之薪③,方缫茧丝而截其绪④。一番人至,一度更张,各有性情,各有识见。百姓闻其政令,半不及理会;听其教化,尚未及信从,而新者卒至,旧政废阁。何所信从?何所遵守?况加以监司之掣肘,制一帻而不问首之大小⑤,都使之冠;制一衣而不问时之冬夏,必使之服。不审民情便否,先以簿书督责,即高才疾足之士,俄顷措置之功,亦不过目前小康,一事小补。而上以此为殿最⑥,下以此为欢虞⑦。呜呼!伤心矣。先正有言:人不里居,田不井授,虽欲言治,皆苟而已。愚谓建官亦然,政因地而定之,官择人而守之,政善不得更张,民安不得易法。其多事扰民,任情变法,与惰政慢法者斥逐之⑧,更其人不易其治,则郡县贤于封建远矣。
【译文】在古代,国家不更换君主,诸侯不更换大夫,因此他们能因民宜俗,立纲陈纪。百姓与己相安无事,国家渐渐得到治理,日新月盛,大功告成。所以说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,又说时间长了人民才能受到教化。就好像天地一样,不悠久便不能化成万物。自从封建制变为郡县制以后,官无久暖之席,民无尽识之官,官吏到任以后,政令还未推行完毕,谗言诽谤随之而到,为官时间不长,就遭到罢黜。这就如同正在烹煮熊掌,突然撤掉了柴火;正在缫丝,突然把丝剪断一样。来了一批人,改换一种章法,来的人各有性情,各有识见。百姓听到政令,还有一半没有理解;听到教导,还没来得及相信,又换成了新的官吏,原来的政令即刻废止。百姓到底该听从谁的?该遵守什么呢?何况官吏还有监察人员的掣肘,就如同制帽子不问脑袋大小,都要戴同一型号;制衣服不管冬夏,必须穿着同种服式一样。不管对于民情是否便利,都先用官署的文书去催促督办,这种做法,即使是才能很高、办事迅速的人,顷刻之间推行的办法,其功效也不过对目前稍有用处,对某件事小有补益而已。但是居上位的人却以此作为考察政绩的标准,居下位的人也以此为快乐。唉!真让人伤心啊!前代的贤人曾经说过:人民不比户相连按里居住,田地不按照井田的办法分配,即使想使国家得到治理,也只能得过且过而已。我认为设立官吏也是如此,政令要因地而制定,官吏要选择人来担任,政令执行起来能见实效就不必再改变,人民能安居乐业就不必再变法。对那些多事扰民,任意改变法令的官吏,以及懒于政事、怠忽法令的官吏,都要罢免。更换官吏不改变法令,这样,郡县制就比封建制优越多了。
注释
【注释】①必世后仁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。”朱熹注:“三十年为一世。仁,谓教化浃也。”浃,遍。 ②久道成化:《周易·恒卦·彖辞》:“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。” ③胹(ér)熊蹯(fán):胹,煮。蹯,兽足。熊蹯,熊掌。 ④绪:开头。 ⑤帻(zé):古代的一种头巾。 ⑥殿最:古代考核政绩时,以上等为最,以下等为殿。 ⑦欢虞:欢乐。 ⑧慢法:轻忽法令。
上一篇:太和之气虽贯彻于四时,然炎徼以南常热,朔方以北常寒,姑无论。只以中土言之,纯然暄燠而无一毫寒凉之气者,惟是五月半后、八月半前九十日耳。中间亦有夜用夹绵时。至七月而暑已处,八月而白露零,九月寒露霜降,亥子丑寅其寒无俟言矣。二三月后犹未脱绵,谷雨以后始得断霜。四月已夏,犹谓清和,大都严肃之气岁常十八。而草木二月萌芽,十月犹有生意,乃生育长养不专在于暄燠,而严肃之中,正所以操纵冲和之机者也。圣人之为政也
下一篇:而今当民穷财尽之时,动称矿税之害。以为事干君父,谏之不行,总付无可奈何。吾且就吾辈安民节用以自便者言之。饮食入腹,三分银用之不尽,而食前方丈,总属暴殄,要他何用?仆隶二人,无三十里不肉食者,下程饭卓,要他何用?轿扛人夫,吏书马匹,宽然有余,而鼓吹旌旗,要他何用?下莞上簟,公座围裙,尽章物采矣,而满房铺毡,要他何用?上司新到,须要参谒,而节寿之日,各州县币帛下程,充庭盈门,要他何用?前呼后拥,不减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