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排兵布阵》鉴赏
〔势〕纷纷纭纭,斗乱而不可乱也;浑浑沌沌,形圆而不可败也。
〔九地〕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恒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。敢问:“兵可使如率然乎?”曰:“可。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是故方马埋轮,未足恃也;齐勇若一,政之道也;刚柔皆得,地之理也。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
【鉴赏】孙子非常注重作战时布阵的方法。布置阵势,有两种含义: 一种是在一支军队中,人员之间的排列、方向、间隔、运动如何设置,使其在作战时有坚强的战斗力,不被敌人打败,又能够战胜敌人。《势》篇中描述有这样一种阵势:“纷纷纭纭,斗乱而不可乱也;浑浑沌沌,形圆而不可败也。”孙子所设计的这种阵法,看上去“纷纷纭纭”,在战斗中乱作一团,但实际上它有一定的变化法则,因而“不可乱也”;表面上“浑浑沌沌”,似乎没有什么战斗力,但由于它“形圆”严密,互相配合,无隙可乘,因而在战斗中“不可败也”。孙子对这一阵法如何组合,如何运转,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应用,它的效果等,都未作进一步的阐述。
另一种是军队各部之间互相照应,互相配合,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量。《九地》篇中描述了一种如恒山之蛇叫做“率然”的阵法,孙子说:“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恒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。”这种阵法,首尾呼应,连成一体,能攻善守,使敌人无法对付。如何能够布成像“率然”那样的阵势呢?孙子认为必须形成“同舟而济”的环境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孙子还特别强调,在布阵中要利用组织指挥、地理特点等各种条件,使各部间互相团结,协同作战。他说:“齐勇若一,政之道也;刚柔皆得,地之理也。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”显然,这种阵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各部间团结合作,“携手若使一人”,如此,才能发挥阵法的作用,夺取战争的胜利。
战国时齐将孙膑在《孙膑兵法》中,根据当时战争发展的情况,对阵法作了详细系统的总结,他说:“凡阵有十: 有方阵,有圆阵,有疏阵,有数(密)阵,有锥行(前尖如锥)之阵,有雁行(展开如雁飞)之阵,有钩行(两翼如钩)之阵,有玄襄(玄虚多旗)之阵,有火阵,有水阵。”(《十阵》)他对这十阵细致说明其布法和打法,并指出它们的用途。孙膑特别强调,在何种情况下布什么阵,应该灵活掌握,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。在运用阵法与敌人作战时,一般都应该前面布以尖锐的锋刃,后面有接应支援的部队。孙膑论道:“阵无锋,非孟贲之勇也,敢将而进者,不知兵之至也”;“阵无后,非巧士,敢将而进者,不知兵之情者。故有锋有后,相信不动,敌人必走。”(《势备》)阵法除了必须注意“有锋有后”外,还应留有充分的机动兵力。他指出:“用阵三分,每阵有锋,每阵有后,皆待令而动。斗一,守二。以一侵敌,以二收。”(《八阵》)这就是说,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去冲垮敌人的阵势,三分之二的大部队则伺机待命,聚歼敌人。孙膑发展了孙子用阵攻敌的战法,论述相当全面周密。
阵法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,已很有讲究。公元前707年,周王以诸侯之师伐郑,郑国前来抵御。郑师“为鱼丽之陈,先偏后伍,伍承弥缝”(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)。据杨伯峻解释:“此盖以二十五乘居前,以百二十五乘承其后而弥缝之,若鱼之相丽而进。”(《春秋左传注》)郑国用这样的“鱼丽之陈”,合力进击,使王卒大败。公元前541年,晋与狄人战于大原。晋人毁战车而为步兵,“为五陈以相离: 两于前,伍于后,专为右角,参为左角,偏为前拒,以诱之”(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)。这里的“五陈”: “两”是两个伍,十人;“伍”是一伍或五伍,五人或二十五人;“专”是一伍,五人;“参”是三伍,十五人;“偏”是五十人。晋人以这样的“五陈”去进攻敌人而“大败之”。上述车战的“鱼丽之陈”和步兵战的“五陈”,能够很快地击败敌人,取得胜利,必有其巧妙之处。孙子在兵法中论述的“不可乱”、“不可败”和“如率然”的阵法,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,并有创造性的发展。
用战车排列或用人排列那样的阵法,在现代战争中已完全不适用了,但是“如率然”那样军队各部间互相配合、互相支援的战法,现代战争中还大有用处。解放战争时,蒋介石曾宣称,要把自己的部队指挥得像孙子所说的“率然”那样,互相协作,首尾相应,“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”。针对敌人的用兵策略,刘伯承提出这样的战法:“夹其额,揪其尾,断其腰,置之于死地而后已。”(《刘伯承用兵录》)此法对付孙子布置的“如率然”那样的阵势,有着特殊的神奇功效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将帅重任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用兵“八戒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