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君主将帅》鉴赏
〔军争〕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。
〔九变〕途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
〔谋攻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
〔地形〕战道必胜,主曰无战,必战可也;战道不胜,主曰必战,无战可也。故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民是保,而利合于主,国之宝也。
〔谋攻〕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,则军士惑矣;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
【鉴赏】在中国封建社会这样一种专制政体中,君与将的关系是军事学中一个重大问题,他们的关系处理得好或不好,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建设及其战斗力,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强弱,因此必须予以特别关注。孙子在其兵法著作中,提出了一系列君将关系的论断和见解,值得我们细心领会。
首先,将是受命于君的,因此一般来说,君主的命令必须服从。例如,君主命令将担任什么职务,组建什么军队,执行抵御、攻打或守卫某地的任务,都应听从,勉力去做。《军争》篇说:“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。”《九变》篇也有同样的话,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的法则。
其次,将帅在前线打仗,有些情况君主是不知道的,因此君主的命令如果对战争不利,可以不接受,不执行。《九变》篇说:“途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上述五句话,都是将军在前线根据如何对战争有利的灵活应变措施,“君命有所不受”乃其中之一。李筌注:“苟便于事,不拘君命。穰苴斩庄贾,魏绛戮杨干是也。”贾林注:“决必胜之机,不可推于君命;苟利社稷,专之可也。”这些注解都说明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正确。《银雀山汉墓竹简·孙子兵法·四变》篇是解释《九变》篇文“途有所不由”以下五句的,其文说:“君令有所不行者,君令有反此四变者,则弗行也。”可知“君命有所不受”,有的版本作“君令有所不行”;“不行”的条件是“君令有反此四变者”,即违反将帅“途有所不由”等应变措施,亦即对前线战争不利。君令有反“四变”则不执行,这是完全应该的。
再次,君主不要过多地干预将帅的事务。《谋攻》篇说: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”所谓“御”,本义驾御,这里意为牵制、干预。将帅能干,君主不去牵制、干预,战争就能胜利。王晳注:“攻战之事,一以专之,不从中御,所以一威,且尽其才也。况临敌乘机,间不容发,安可遥制之乎?”何氏注:“李牧之为赵将,居边,军市之租,皆自用飨士,赏赐决于外,不从中御也。周亚夫之军细柳,军中唯闻将军之命,不闻天子之诏也。盖用兵之法,一步百变,见可则进,知难而退。”可知君主不干预能干的将帅,乃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。
复次,将帅应当纠正君主的错误决定,只要符合君主的利益。《地形》篇说:“战道必胜,主曰无战,必战可也;战道不胜,主曰必战,无战可也。故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民是保,而利合于主,国之宝也。”梅尧臣注:“宁违命而取胜,勿顺命而致败。”张预注:“进退违命,非为己也,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,此忠臣,国家之宝也。”在封建专制社会中,孙子提出要纠主错,可违君命,这是多么的明智和不易!孙子主张这样的君将关系,可见他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。
最后,孙子批评某些君主对军事一窍不通,却要指挥三军那样荒唐可笑的事。他在《谋攻》篇中说: 君主可能贻害军队有三种情况: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军队进攻,不知道军队不可以撤退而命令军队撤退,这叫做“縻军”,即束缚军队。不知道三军的事务却要参与三军的行政命令,则军士就会迷惑;不知道三军的权谋却要参与三军的指挥,则军士就会疑虑。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,则其他诸侯国的发难进攻就会临头,这叫做“乱军引胜”,即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。这段批评某些君主的言论是十分严厉的。对于某些君主的无知,将帅自应担当起纠正君主错误的责任。
由上述可知,对于君将关系,孙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: 君主在任命和授权将帅后,应当放心让将帅去行事,尽量少加干预,更不要瞎指挥;将帅在受命于君主之后,应当忠于职守,机智灵活,对君主有些不利的命令可以不受,错误的决定应当纠正,只要“利合于主”,就是忠臣,就是“国之宝”。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”,这是孙子对君将关系最简明的表达。
孙子的后代、战国齐将孙膑,继承了孙子关于“将能而君不御”、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思想,认为君主应该充分发挥将帅的治兵才能,而不要横加干预;将帅也要取得君主的完全信任,以便不受拘束地指挥军队。他说:“(将)得主专制,胜”;“(君)御将,不胜。”他甚至认为:“不得主,弗将也”,如不能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,就不当将军了。孙膑还主张,君主管理国家大事,将军管理军队之事,两者应当分开。他说:“(君)……而不御,君令不入军门,将军之恒也。”(以上见《孙膑兵法》的《篡卒》、《将德》等篇)所谓“不御”,即君主不要干预将帅指挥军队。关于“君令不入军门”,成书于战国时代的《六韬》,也有同样的话,其文说:“军中之事,不闻君命,皆由将出。”(《六韬·龙韬·立将》)可知把政门和军门分开,把君主的命令和将军的指挥分开,“君令不入军门”,“军中之事,不闻君命”,是当时的一股思潮。这比孙子“君不御将”、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思想,更加向前发展了。
总之,孙子对于君将关系的一系列论述,是他对中国军事学说的重大贡献,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。这些论述,对于现代的建军、治军,指挥作战,仍然具有珍贵的借鉴价值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用兵“八戒”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