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民心为上》鉴赏
〔计〕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与之死,可与之生而民弗诡也。
〔计〕主孰有道?
〔行军〕令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不服。令素行者,与众相得也。
〔谋攻〕上下同欲者胜。
【鉴赏】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,这是《孙子兵法》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。《计》篇指出,要判断战争的胜负,必须“经之以五”,即分析、考察双方的五件事,其中“一曰道”,即第一件事就是“道”。什么是“道”?孙子解释说:“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与之死,可与之生而民弗诡也。”全句意为:“道”就是使人民与国君同心一意,因为这样,故国君便可与人民生死与共,而人民也就不会违背而生二心了。人民与国君同心一意,这就是“道”,它是一个多么崇高的理想境界!达到这个境界,就会产生伟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敌人。因此,孙子把“道”放在“五事”之首。同时,比较双方的“七计”,第一计就是:“主孰有道?”也就是说: 哪一国的君主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?这对战争的胜负是十分关键的。
为了“有道”和达到“道”的境界,国君必须对人民减轻赋税,帮助改善人民的生活,使人民富裕起来。这一点,孙子在评论晋国“六将军”时说: 赵氏“无税”而“富民,故曰固国,晋国归焉”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子兵法·吴问》)。赵氏因为人民税少而富裕,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,在“六将军”的斗争中定会取胜,晋国将要归他所有了。《行军》篇又说:“令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不服。令素行者,与众相得也。”所谓“与众相得”,即上级部门与人民大众互相融洽,这样就能“令素行”而“民服”,实际上也就是“令民与上同意”。《谋攻》篇还说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这“上下同欲”,“上”包括国君、将帅及其他上级部门,“下”包括人民大众和士兵。在孙子看来,只要人民、士兵和国君、将帅上下关系融洽,有着同一个意向和愿望,战争就能胜利。
君主“有道”,“令民与上同意”,“与众相得”,“上下同欲”,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,历史上许多有名人物都与孙子持同样的观点。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就说:“得天下有道: 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”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在战争中取胜,成为天下的君王。他又说:“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保护人民而实行以仁义治国的王道,则其国力强盛,没有人能抵御。他还说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(以上见《孟子》中《梁惠王上》、《公孙丑下》、《离娄上》等篇)孟子的“道”与孙子的“道”,其意基本相同。荀子也说:“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。”(《荀子·议兵》)他的话极其简洁、明了。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深有体会地说:“武力与民众结合,无不胜;反之,无不败。”(《北上宣言》)这些话,与孙子的言论,几乎同出一辙。
孙子认为,民心“同意”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,这是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。例如夏朝末年,夏王桀暴虐无道。夏朝的民众指着太阳诅咒道:“这太阳什么时候毁丧啊,我与你一起灭亡!”可见夏民对桀的憎恨。相反,有一个商国的国王汤,对人民非常爱护,受到人民的拥戴。孟子说: 商汤伐桀时,“民望之,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”,人民急切地盼望商汤快点打过来,把夏朝推翻。商汤迅速把夏军击败,“诛其君(桀)而吊(慰问)其民,若时雨降,民大悦”。商汤伐夏桀的这场战争,因为商汤“有道”,“令民与上同意”,“上下同欲”,很快取得了胜利。
再如商朝末年,商纣王又暴虐无道。他施行酷刑,乱杀无辜,人民怨声载道。而相反,在商朝西面周国的周文王、周武王父子,对人民关怀备至,人民纷纷投奔周国而来。据史书记载: 当周武王伐纣、陈兵于牧野、周商两军对峙时,有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八国联军前来为周武王助战。而商纣的军队虽人数众多,“皆无战之心”,都盼着周武王的军队快点来攻。在周军发起进攻时,商纣之师“皆倒兵以战,以开武王”。商纣的士兵发动起义了,七十万大军顷刻瓦解,商纣王自焚而亡。周武王的军队很快进入商朝都城,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。
历史一再证明,一个国家的君主“有道”,实行惠民的政策,能够“令民与上同意”,“与众相得”,“上下同欲”,就会在作战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,迅速制胜敌人。孙子的论断,是历史经验的总结,值得每一个从事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工作的人认真学习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必以全争于天下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