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禁祥去疑》鉴赏
〔用间〕先知者,不可取于鬼神,不可象于事,不可验于度,必取于人,知敌之情者也。
〔地形〕故兵有走者,有弛者,有陷者,有崩者,有乱者,有北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之灾,将之过也。
〔计〕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
〔九地〕禁祥去疑,至死无所之。
〔虚实〕五行无恒胜。
【鉴赏】古代世界的思想领域,充斥着天神鬼怪的活动和各种迷信传说。孙子在其兵法著作中论述军事规律和战略战术,避开与鬼神迷信的各种瓜葛,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,是他的无神论世界观的反映,是他的明智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表现。
孙子在《用间》篇中谈到,战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“先知”,接着指出:“先知者,不可取于鬼神,不可象于事,不可验于度,必取于人,知敌之情者也。”这里所谓“取于鬼神”,是指卜筮、祈祷之类对鬼神的贞问、求拜;所谓“象于事”,是以其他偶然的吉凶之事拿来类比、推断;所谓“验于度”,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、度数来测定祸福。“取于鬼神”、“象于事”、“验于度”,此种迷信活动,是从世界上的事物皆由天神鬼怪在冥冥之中主宰这一观念出发的。孙子“不可取于鬼神”的论断,否定了鬼神主宰世界的观念,指明要在战争中洞察一切,取得各种情报,只有依靠知道敌情的人。
《地形》篇中孙子又论道:“故兵有走者,有弛者,有陷者,有崩者,有乱者,有北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之灾,将之过也。”他认为军队作战出现的六种失败情况,决非天神带来的灾难,而完全是由将帅人为造成的过错。对于“天”,孙子在《计》篇中还特别作过解释:“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”这里的“天”,是处于自然状态的“阴阳、寒暑、时制”的交替运转,没有一点有意志的神的色彩。
孙子在《九地》篇中还提出,军队在作战过程中,必须“禁祥去疑”。这里所谓“祥”,即妖祥,也就是对吉凶的预兆;所谓“疑”,即疑惑士兵的关于祸福的谣言。这些妖祥谣言,使士兵产生疑惑忧虑,因而会在战争中丧失信心。孙子主张禁而去之,他认为,在“禁祥去疑”之后,士兵就会奋勇作战,“至死无所之”,即到死也不会退让回避。可知妖祥谣言这种有神论观念,会腐蚀人们的灵魂,使人萎靡不振,是马克思所说的“精神的鸦片”。
应当指出,孙子之所以要提出“不可取于鬼神,不可象于事,不可验于度”、“非天之灾”、“禁祥去疑”等告诫,是有其历史原因的。春秋时期,用占卜和观察天象变化、星辰位置来预言吉凶祸福相当盛行。如公元前555年,楚师北上伐郑。晋董叔就观察天象说:“天道多在西北,南师不时,必无功。”公元前525年,吴伐楚,楚“阳匄为令尹,卜战,不吉”。公元前510年,吴伐越,史墨根据星辰位置预言说:“不及四十年,越其有吴乎!越得岁(木星)而吴伐之,必受其凶。”(以上见《左传》襄公十八年、昭公十七年、昭公二十三年)战国时代,这种风气仍然不衰。尉缭说:“今世将考孤虚(日辰)、占咸池(星象)、合龟兆(占卜)、视吉凶、观星辰风云之变,欲以成胜立功,臣以为难。”(《尉缭子·武议》)此言是针对时弊而发的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“兵家”的图书中有“兵阴阳家”一类,它解释说:“阴阳者,顺时而发,假鬼神而为助者也。”可知这些“兵阴阳家”的著作中,掺杂着许多鬼神迷信的事。《汉志》记录此类图书,有“《师旷》八篇、《苌弘》十五篇”等。师旷、苌弘都是春秋时人,他们又都曾以听闻乐调或观察星辰位置来预测吉凶。上述图书,若不是他们自著,也一定是他们言行的汇编,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。
对于上述用占卜问鬼神和观察天象、星辰来预言吉凶的事,孙子认为“不可取”、“不可验”,要“禁”要“去”,充分显示他的兵法是建立在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基础之上的。
应该看到,孙子的兵法著作坚决排斥鬼神迷信活动,是与当时无神论思想的抬头分不开的。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和科学的发展,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激烈,许多思想家都感到,流行的关于天神主宰吉凶祸福的说法是不足取的。虢国太史嚚说:“国将兴,听于民;将亡,听于神。”他把“听于神”的举动当作亡国的征兆。周内史叔兴解释宋国有“陨石”和“六鹢退飞”的现象时说:“是阴阳之事也,非吉凶所生也。吉凶由人。”他用宇宙中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说明各种怪异现象,否认天神在预告吉凶,指出吉凶都是由人决定的。公元前524年,郑国发生火灾,有人建议祭神禳灾,执政子产说:“天道远,人道迩(近),非所及也。”他公然否认天道和人事的关系。孙子在兵法中提出“不可取于鬼神”、“非天之灾”等论题就是继承了上述无神论思想,并加以推进和发挥。
孙子在《虚实》篇中还提出“五行无恒胜”的论题,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在西周末年,周史伯曾说:“先王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杂,以成百物。”(《国语·郑语》)这里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说成是构成“百物”的五种元素,就是所谓“五行”。春秋时期,“五行”之说逐渐流行。早期的“五行”学说,用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的构成,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。但后来,“五行”学说逐渐变成了定向的“相生相胜”说,如金胜木,木胜土,土胜水,水胜火,火又胜金,并与人事吉凶联系起来,成为一种神秘主义的学说。这种神秘主义的东西大约在春秋末期已流行开来,故孙子在其兵法著作中强调:“五行无恒胜”,即五种物质并无一定的“恒胜”规律,如水能胜火,但当火大水少时,火又能胜水,把水烧干。孙子提出“五行无恒胜”,旨在与神秘主义划清界限,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貌,进一步说明孙子兵法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知彼知己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主题篇·兵不厌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