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》鉴赏
〔谋攻〕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【鉴赏】这是孙子对用兵方法最简练的概括,是他战略思想的清楚表述。所谓“上兵”,是上等的、最好的用兵方法。“伐谋”是以谋伐敌,即用机智的谋略进行攻伐,用较少的兵力和时间即能取胜,而不是硬拼硬打,耗费时日和人力、物力。“伐交”是以结交盟友的方式进行攻伐,尽量结交众多的盟友,形成我方的强大优势,而使敌国陷于孤立,无法对抗,以致不战而降。“伐兵”即用军队和兵器进行攻伐,它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物,同时又要遭到敌国的顽强抵抗,其损失巨大,是不明智的举措。古代城墙坚固,攻城的工具落后,往往耗费时日,久攻不下,而损失惨重。故孙子认为,攻城是最下等的办法。张预注:“伐谋者,用谋以伐人也,言以奇策秘算,取胜于不战,兵之上也。”“伐交者,用交以伐人也,言欲举兵伐敌,先结邻国为犄角之势,则我强而敌弱。”这些注释比较符合孙子原意。
应该指出,对于孙子的这前两句话,历来有所误解。有人认为“伐谋”是伐敌之谋,“伐交”是伐敌之交。如李筌注:“伐其始谋也。”“伐其始交也。”把“谋”和“交”当作“伐”的宾语,这是不对的。实际上,“谋”和“交”应该是“伐”的状语,即“以谋伐人”或“伐人以谋”,“以交伐人”或“伐人以交”。孙子的这四句话,都是讲攻伐方式的。他认为,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智谋攻伐,其次用外交攻伐,再其次用兵器攻伐,最下策是攻城。这里,前面的策略用力小,损失少而得益大;后面的策略用力大,损失多而收益小。这就是“上”策和“下”策的差别所在。
“伐谋”即以智谋攻伐,历史上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。如春秋时期,孙子的祖父孙书率齐军攻伐莒国的纪城。他不在白天用云梯等工具硬攻入城,而是在晚上黑暗之处使军士用绳索攀爬登城。当六十人登上城楼后,绳索忽然断裂。这时,城下的齐军击鼓呐喊,城上的齐军也大喊起来。莒共公闻声惊恐,启西门而逃。第二天,齐军不战而开进纪城。再如东晋时期,北方前秦苻坚组成近九十万军队大举南下攻伐东晋,而东晋只有八万人前来抵御。双方在今安徽西北部的淝水两岸,形成对峙之势。晋将谢玄派使者与苻坚协商:“请秦军稍退,让出一片空地。待晋军渡过淝水,进行决战。”苻坚想,正可利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,打败晋军,便下令秦军后退。这时,原为晋将的朱序在秦军中大呼:“秦军败了!秦军败了!”于是秦军大乱,向后奔跑不止。晋军乘势渡过淝水,猛烈追击。东晋以计谋使秦军大乱,轻松赢得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。
“伐交”即以外交攻伐,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。战国时期,秦与齐形成西、东两强并立的局面,齐国成为秦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,因此秦千方百计要削弱齐的力量。秦主谋联合赵、魏、韩、燕四国,并推乐毅为统帅,合纵伐齐。乐毅统领五国联军大破齐师,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。到战国末期,北方的燕、赵和南方的楚、越四国,决定联合出兵,与秦作最后的搏击。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魏国来秦任职的姚贾说:“臣愿出使四国,必绝其谋,止其兵。”秦王经过考察,乃给他车百辆,金千斤,派他为秦国的使者,到四国去贿赂、游说。经过姚贾用重宝和巧舌在四国间周旋,果然四国都不想联合出兵,而愿与秦国交友。四国最后的联合伐秦就这样土崩瓦解了。从众多的历史事件来看,善于“伐交”,是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”,这句孙子的名言,应该成为所有战争决策者的座右铭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