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》鉴赏
〔形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
【鉴赏】这是孙子论述“胜兵”和“败兵”的名言。杜牧注先引“《管子》曰:‘凡攻伐之道,计必先定于内,然后兵出乎境。不明敌人之政,不能加也;不明敌人之积,不能约也。不明敌人之将,不见先军;不明敌人之士,不见先陈。故以众击寡,以治击乱,以富击贫,以能击不能,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,故能百战百胜。’此则(胜兵)‘先胜而后求战’之义也。”又引“卫公李靖曰:‘若不料其能,不达权变,及临机对敌,方始趑趄,左顾右盼,计无所出,信任过说,一彼一此,进退狐疑,部伍狼藉,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,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?’此则(败兵)‘先战而后求胜’之义也。”上引《管子》和李靖的话,对理解孙子的名言“胜兵”“败兵”的情况颇有帮助。顾福棠注:“先胜而后求战者,谓能知彼知己,谋虑定而后与人战,故必胜。先战而后求胜者,谓不知彼不知己,妄与人战,徒欲侥幸以成功,故必败。”胜兵和败兵,其战前准备不同,其心理素质不同,因而其战斗结果也不同。
为更好地理解孙子这句名言,这里特举胜兵和败兵两个实例,以飨读者。
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为了向吴复仇,他处心积虑怂恿吴王北上伐齐,与晋争霸。当吴王率大军北上盟会、国内空虚之时,勾践发兵攻吴。他首先鼓动民众,形成“上下同欲”的激昂气氛。这次攻吴的越军,有善于水战的“习流”兵两千人,有训练有素的“教士”四万人,有越王亲近的“君子”六千人。这是勾践在八年时间里积极组织、精心培养的军队。由于战前早有谋划,选择时机得当,军队数量多而又训练有素,全军士气高昂,因而一出动就很快攻入吴国都城,使吴国元气大伤,从此一蹶不振。越王勾践攻吴的军队,显然是一支孙子所说的“先胜而后求战”的“胜兵”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,意大利海军在德国的要求下,不顾己方实力不足,贸然出击,企图破坏英国海上交通。英侦察机发现意海军动态,立即出动舰队迎战。双方在地中海激烈交火。意大利舰队因实力较差,又丧失制空权,故遭惨败,5艘军舰被击沉,1艘重伤逃逸。很明显,这次海战中的意大利舰队事先不顾己方实力不足,盲目行动,是孙子所说“先战而后求胜”的“败兵”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斗众如斗寡,形名是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