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乱生于治,怯生于勇,弱生于强》鉴赏
〔势〕乱生于治,怯生于勇,弱生于强。治乱,数也;勇怯,势也;强弱,形也。
【鉴赏】这是孙子关于治乱、勇怯、强弱互相转化的极具辩证法思想的名言。历来注家对这句名言有所误解。曹操注:“皆毁形匿情也。”梅尧臣注:“治,则能伪为乱;勇,则能伪为怯;强,则能伪为弱。”这里,把“乱”、“怯”、“弱”都说成是“伪”装的。有的注本解释此句说:“示敌混乱在于我之严整,示敌怯懦在于我之勇敢,示敌软弱在于我之坚强。”这些都未能正确理解孙子的原意。
实际上,孙子这句名言是在告诫人们:混乱可能是由治理产生的,怯懦可能是由勇敢产生的,虚弱可能是由强大产生的。治乱、勇怯、强弱这些对立的事物,都可以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。孙子进一步指出:“治乱,数也;勇怯,势也;强弱,形也。”这就是说,治乱是由组织编制和指挥技术(“数”)形成的:组织编制严密、指挥技术精当就能治理得好;反之,组织编制松散、指挥技术拙劣就会混乱。勇怯是由战争中所造的“势”形成的:战争中我方所造的“势”强大而猛烈,战士就会勇敢;反之,我方没有“势”或失去“势”,战士就会怯懦。强弱是由军队显示的实力(“形”)造成的:军队众多、装备精良、士气高昂、训练有素,就形成强大;反之,军队寡少、装备陈旧、士气低迷、队列无序,就形成虚弱。因此,军队应当长期保持治、勇、强的方面,力戒乱、怯、弱的产生。
“乱生于治,怯生于勇,弱生于强”,孙子的这句名言用历史事例来说明,就更可看出其意义。春秋末年,吴、越两国是世仇。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刚去世,认为这是进攻越国的好机会,就亲率大军,从陆路伐越。吴军队列整齐,士气轩昂。越王勾践先是派出敢死队冲入吴阵,吴军竟岿然不动。勾践再使罪人出阵,一个个挥剑自刭于阵前。吴国士兵见此情景,争相观看,秩序大乱。越王勾践这时乘机命令越军冲锋,把吴军打得大败,吴王阖闾由此丧命。吴军由于观看越罪人自刭,秩序大乱,“乱生于治”,以致一败涂地。东晋时期,秦王苻坚率大军南伐,其势勇不可挡。待东晋将领谢玄设计使秦退兵,秦军大乱,亡命奔逃,变成为怯。此乃因失势而“怯生于勇”。日本侵华战争初期,大量军队配合飞机、大炮,长驱直入,看起来很强大。经过中国人民八年艰苦抗战,日本军损失很大,士气低落,其“形”变得虚弱。这就是“弱生于强”。
孙子指出事物的对立面会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,他的辩证法思想在兵法中熠熠生辉,他的名言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。
上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
下一篇:孙子兵法·名言篇·以利动之,以卒待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