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孝经》,在儒家经典“十三经”中是最“小”的一部,说它最“小”,乃是从它的篇幅、字数上说的。现今通行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中的《孝经》(唐玄宗作注,宋人邢昺作疏),采用的是“今文”本,其经文部分仅有一千七百七十八字,比较起来,它的篇幅大约相当于《论语》或《礼记》中的一个章节。然而,篇幅最“小”的《孝经》,其地位与影响并不低,也不小。
《孝经》(今文本)分为十八章,全文均围绕着儒家“孝”的观念进行多方面的阐发和解说,集中地宣扬了“孝道”和“孝治”的思想。事实上,要研究《孝经》的所有问题,首先应该对《孝经》本文的旨趣有一个比较全面、正确的理解。因此,下面我们将按经文的顺序,逐章地把《孝经》翻译成白话文,并在各章之后加以简要评介,以帮助读者完整地了解其内容。
一、开宗明义章第一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,汝知之乎?”曾子避席曰:“参不敏,何足以知之。”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《大雅》云:‘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'”
【译文】 孔子闲居在家中,曾子在一旁陪侍着。孔子说:“先代的圣王有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,用它来使天下归顺,百姓能够和睦相亲,上上下下不会相互怨恨。你知道它是什么吗?”曾子离开座位,恭敬地回答道:“学生我不够聪颖,哪能知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?”孔子说:“我所讲的这种品德和思想,就是孝道。孝道,是所有德行的根本,教化也由此而产生。曾参,你坐下来,我来告诉你。人的肢体、毛发、肌肤,都是父母所给予的,应该注意保全它们,不能稍有毁伤,这就是孝道的起始点。人要遵循天道,建立功业,使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,并能够因此为自己的父母争得荣耀,这就是孝的最终目标。实行孝道,从侍奉父母开始,然后是出仕以事奉君主,服务于社会,最终建立功业,以显亲扬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上说:‘不要忘记你的祖先,要努力地发扬光大他们的美德。'”
《孝经》全文,均以曾参求教、孔子授道的问答形式,来阐述“孝”的内涵、类别、功用和意义。据古籍记载,曾参在孔门的众弟子中“孝行最著”,所以孔子以孝道传授予曾参。
本章“开宗明义”,强调了“孝”的地位之高、作用之大:它是先代圣王的至德要道,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教化也由此产生。“教”字即以“孝”与“文”组合而成。孔子指出的“孝之始”与“孝之终”,可分别概括为“不亏体”和“不辱身”。“不亏体”,即保全父母所给予的肉体的存在,不得任意毁伤;“不辱身”,即为父母争得荣耀,扬名显亲,不贻父母以耻辱。而“中于事君”,即出仕事君,服务于社会,建立功业,这正是扬名显亲的途径。本章是对“孝”与“孝治”思想观念的总括。略探本章大旨,正在于篇末“事亲”、“事君”、“立身”这六字,而最终归宿却是自身之立。身立务须本正,正本之道,莫过于以孝事亲与事君,于是,《孝经》全书所欲开之宗与所欲明之义在此已昭然若揭了。
上一篇:孝经《现代新儒家对传统孝道的思考(下)》全文|译文
下一篇:孝经《第七章 孝治——政治意义的孝》全文|译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