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义第十三》什么意思|赏析|翻译
贞观元年,太宗曰:“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,国祚延长,任法御人者,虽救弊于一时,败亡亦促。既见前王成事,足是元龟,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,望革近代之浇薄也。”黄门侍郎王珪对曰:“天下凋丧日久,陛下承其余弊,弘道移风,万代之福。但非贤不理,惟在得人。”太宗曰:“朕思贤之情,岂舍梦寐!”给事中杜正轮进曰:“世必有才,随时听用,岂待梦傅说,逢吕尚,然后为治乎?”太宗深纳其言。
贞观二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朕谓乱离之后,风俗难移,比观百姓渐知廉耻,官民奉法,盗贼日稀,故知人无常俗,但政有治乱耳。是以为国之道,必须抚之以仁义,示之以威信,因人之心,去其苛刻,不作异端,自然安静。公等宜共行斯事也!”
贞观四年,房玄龄奏言:“今阅武库甲仗,胜隋日远矣。”
太宗曰:“饬兵备寇虽是要事,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,务尽忠贞,使百姓安乐,便是朕之甲仗。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,以至灭亡,正由仁义不修,而群下怨叛故也。宜识此心。”
贞观十三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林深则鸟栖,水广则鱼游,仁义积则物自归之。人皆知畏避灾害,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。夫仁义之道,当思之在心,常令相继,若斯须懈怠,去之已远。犹如饮食资身,恒令腹饱,乃可存其性命。”王珪顿首曰:“陛下能知此言,天下幸甚!”
〔注释〕①国祚:祚,与“福”同义,用于专指帝王的宝座。国祚则引申为王朝维持的时间。 ②任法御人:用法令统治百姓。任,用;御,统治。 ③前王成事:前代帝王的往事。 ④元龟: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。 ⑤浇薄:指社会风气浮薄。 ⑥非贤不理:没有贤人,不能治理好国家。 ⑦岂舍梦寐:即梦寐岂舍,意为在梦中也不忘记。 ⑧傅说: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——大宰相(即上三公第一位)。传说原为傅岩筑墙之奴隶。武丁梦得圣人,名曰说,求于野。乃于傅岩得之,举以为相,国大治。 ⑨吕尚:即姜子牙。当他80岁在江边钓鱼时,遇见了西伯侯姬昌,姬昌认定他是当代难得的贤才予以重用。此即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的故事。后其子姬发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殷纣王,建立了西周王朝。 ⑩异端:指背离正道者,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。 武库甲仗:武库,贮备兵器的仓库。甲,铠甲;仗,兵仗。 饬兵备寇:整治兵事准备御寇。饬,整顿,休整。 资身:滋养身体。 顿首:磕头,叩头下拜。
【鉴赏】本篇记载了唐太宗“以仁义为治”的治国宗旨。自本篇始,美德成为治国之道的核心命题。
“仁义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云:“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。”孔颖达疏:“仁是施恩及物,义是裁断合宜。”“仁义”在儒家文化中被当作传统道德的统称,常与“道德”并称为“仁义道德”。“仁”的概念大约起于西周后期,至孔子其内涵被大大丰富和发展,形成了“仁学”。《论语》出现“仁”字多达109次。孔子的“仁”是指个人所具有美德的总称。如“樊迟问仁。子曰:爱人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、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,等等。在孔子“仁学”的基础上,孟子将“仁义”发展成为自己思想的核心范畴。朱熹说:“仲尼只说一个仁字,孟子开口便说仁义。”(《四书章句集注》)孔子之“仁学”,是一个融人伦、道德、政治为一体的思想体系,到孟子形成了“仁政”思想。孟子从人性出发,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,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,即仁政。孟子明确主张,君主应行仁政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。孟子的仁政学说,使得仁义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强调,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。施行仁政、以德治国,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标志,这也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。
唐太宗即位之初,提出“专以仁义诚信为治”的施政理想。他看到,刑法虽能有效地革除一时之弊,却不能使国祚真正长久。以“前王”为鉴,他立志做一个以仁义为治国之道的帝王。黄门侍郎王珪看到施行仁义的难度,提出“天下雕丧日久”,要弘道移风,关键要有贤人相助。唐太宗随即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。
贞观二年(628年),在与臣下的言谈中,唐太宗对仁政之效用表现出欣喜之情。他说原本以为国家乱离之后,不良风俗很难得变,但近来却看到“百姓渐知廉耻,官民奉公守法,盗贼日稀”。依此看来,只要施政得当,改变风俗不如想象中那么艰难。唐太宗将正确的施政内容总结为“抚之以仁义,示之以威信,因人之心,去其苛刻,不作异端”,坚定了走仁政道路的决心,并勉励贞观诸臣与他同心协力,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。此后他不断与臣下谈论仁义之道,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:施行仁义,需要将它常存心中,不能有须臾的懈怠。
唐太宗称自己,“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,北翦刘武周,西平薛举,东擒窦建德、王世充”(《灾祥》)。在唐政权建立过程中,他战功赫赫,是一位以武功定天下的帅才。待“二十九而居大位”后,专注于以仁义治国。贞观四年(630年),房玄龄与唐太宗有一段关于武库的对话,传达了其重仁义而轻武力的政见。唐太宗认为,真正的甲仗不是武库中的兵器铠甲的规模,而是众臣能够“存心理道,务尽忠贞,使百姓安乐”。若仁义不修,兵器再充足,也会如隋朝因百姓怨叛以致灭亡。唐太宗治国的理念,主要是儒家而非法家,重视仁义不意味着全然放弃武力和刑罚。唐太宗承认“饬兵备寇”是要事,在《刑法》等篇中,有诸多有关刑罚的论述。唐太宗的理念不是不要刑罚和武力,而是要省刑慎罚、慎用武力。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贞观政要《仁恻第二十》什么意思|赏析|翻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