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,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。
-
·两间气化,总是一副大蒸笼。
-
·只人情世故熟了,什么大官做不到?只天理人心合了,什么好事做不成?
-
·世界毕竟是吾儒世界,虽二氏之教杂出其间,而纪纲法度、教化风俗,都是二帝三王一派家数
-
·太和之气虽贯彻于四时,然炎徼以南常热,朔方以北常寒,姑无论。只以中土言之,纯然暄燠而
-
·万籁之声,皆自然也。自然,皆真也。物各自鸣其真,何天何人,何今何古?《六经》,籁道者也
-
·著令甲者,凡以示天下万世,最不可草率,草率则行时必有滞碍。最不可含糊,含糊则行者得以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世间事各有恰好处,慎一分者得一分,忽一分者失一分。全慎全得,全忽全失。小事多忽,忽小
-
·今人不如古人,只是无学无识。学识须从三代以上来,才正大、才中平。今只将秦、汉以来见
-
·祸莫大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,仇莫深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。
-
·自有书契以来,穿凿附会、作聪明以乱真者不可胜纪。无知者借信而好古之名,以误天下后世
-
·事到放得心下,还慎一慎何妨?言于来向口边,再思一步更好。
-
·越是聪明人越教诲不得。
-
·顺心之言易入也,有害于治;逆耳之言裨治也,不可于人。可恨也!夫惟圣君以逆耳者顺于心,
-
·余居官有六自:簿赋均徭先令自审,均地先令自丈,未完令其自限,纸赎令其自催,干证催词讼
-
·先难后获,此是立德立功第一个张主。若认得先难是了,只一向持循去,任千毁万谤也莫动心,
-
·今之养生者,饵药、服气、避险、辞难、慎时、寡欲,诚要法也。嵇康善养生,而其死也,却在
-
·君子畏天不畏人,畏名教不畏刑罚,畏不义不畏不利,畏徒生不畏舍生。
-
·上德默成,示意而已。其次示观,动其自然。其次示声色,其次示是非,使知当然。其次示毁誉
-
·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,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?面不自见,借镜以见,若手则吾自见之矣。镜
-
·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,万善俱足。若只做一种人,硁硁自守,沾沾自多,这便不长进。
-
·柔胜刚,讷止辩,让愧争,谦伏傲。是故退者得常倍,进者失常倍。
-
·气用形,形尽而气不尽;火用薪,薪尽而火不尽。故天地惟无能用有。五行惟火为气,其四者
-
·值万古纲常,先立定自家地步;做两间事业,先推开物我藩篱。
-
·万物安于知足,死于无厌。
-
·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-
·善处世者,要得人自然之情。得人自然之情,则何所不得?失人自然之情,则何所不失?不惟帝
-
·日用酬酢,事事物物要合天理人情。所谓合者,如物之有底盖,然方者不与圆者合,大者不与小
-
·自中庸之道不明,而人之相病无终已。狷介之人病和易者为熟软,和易之人病狷介者为乖戾。
-
·阳为客,阴为主;动为客,静为主;有为客,无为主;万为客,一为主。
-
·一善念发,未说到扩充,且先执持住,此万善之囮也。若随来随去,更不操存此心,如驿传然,终
-
·或问: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,何也?曰:人之才能、性行、容貌、辞色,种种不同,所事者必悦其
-
·下情之通于上也,如婴儿之于慈母,无小弗达。上德之及于下也,如流水之于间隙,无微不入。
-
·外勍敌五:声色、货利、名位、患难、晏安。内勍敌五:恶怒、喜好、牵缠、褊急、积惯。士
-
·才逢乐处须知苦,既没闲时那有忙?
-
·处天下事先把“我”字搁起,千军万马中先把“人”字搁起。
-
·学欲博,技欲工,难说不是一长。总较作人,只是够了便止。学如班、马,字如钟、王,文如曹
-
·万金之贾,货虽不售不忧;贩夫闭门数日,则愁苦不任矣。凡不见知而愠,不见是而闷,皆中浅
-
·人之情有言然而意未必然,有事然而意未必然者,非勉强于事势则束缚于体面。善体人者,要
-
·古之人非曰位居贵要,分为尊长,而遂无可言之人、无可指之过也;非曰卑幼贫贱之人一无所
-
·赏及淫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,罚及善人则恶者不以罚为辱。是故君子不轻施恩,施恩则劝;不
-
·才有一分自满之心,面上便带自满之色,口中便出自满之声,此有道之所耻也。见得大时,世间
-
·以是非决行止,而以利害生悔心,见道不明甚矣。
-
·诚与才合,毕竟是两个,原无此理。盖才自诚出,才不出于诚,算不得个才,诚了自然有才。今
-
·“明理省事”甚难,此四字终身理会不尽,得了时无往而不裕如。
-
·世间有三利衢坏人心术,有四要路坏人气质,当此地而不坏者,可谓定守矣。君门,士大夫之利
-
·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,更无别个。形者气所附,以为凝结;气者形所托,以为运动。无气则
-
·古人爱人之意多,今日恶人之意多。爱人,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,我之教常易行。恶人,
-
·图大于细,不劳力,不费财,不动声色,暗收百倍之功。用柔为刚,愈涵容,愈愧屈,愈契腹心,化
-
·五闭,养德养生之道也。或问之间:视、听、言、动、思将不启与?曰:常闭而时启之,不弛于
-
·余每食虽无肉味,而蔬食菜羹尝足。因叹曰:嗟夫!使天下皆如此而后盗可诛也。枵腹菜色,盗
-
·圣人不矫。
-
·处世莫惊毁誉,只我是,无我非,任人短长。立身休问吉凶,但为善,不为恶,凭天祸福。
-
·“静”之一字,十二时离不了,一刻才离,便乱了。门尽日开阖,枢常静;妍媸尽日往来,镜常
-
·天地万物到头来皆归于母,故水火金木有尽而土不尽,何者?水火金木,气尽于天,质尽于地,而
-
·大事难事看担当,逆境顺境看襟度,临喜临怒看涵养,群行群止看识见。
-
·观人只谅其心。心苟无他,迹皆可原。如下官之供应未备,礼节偶疏,此岂有意简傲乎?简傲上
-
·事前忍易,正事忍难;正事悔易,事后悔难。
-
·艰语深辞,险句怪字,文章之妖而道之贼也,后学之殃而木之灾也。路本平而山溪之,日月本明
-
·或问:放心如何收?余曰:只君此问便是收了。这放收甚容易,才昏昏便出去,才惺惺便在此。
-
·谨言慎动,省事清心,与世无碍,与人无求,此谓小跳脱。
-
·闻世上不平事,便满腹愤懑,出激切之语,此最浅夫薄子,士君子之大戒。
-
·担当处都要个自强不息之心,受用处都要个有余不尽之意。
-
·或问:孔子素位而行,非政不谋,而儒者著书立言便谈帝王之略,何也?曰:古者十五而入大学,
-
·好人之善,恶人之恶,不难于过甚。只是好己之善,善己之恶,便不如此痛切。
-
·厮隶之言直彻之九重,台省以之为臧否,部院以之为进退,世道大可恨也。或讶之。愚曰:天子
-
·“熟思审处”,此四字德业之首务;“锐意极力”,此四字德业之要务;“有渐无已”,此四
-
·一种人难悦亦难事,只是度量褊狭,不失为君子;一种人易事亦易悦,这是贪污软弱,不失为小
-
·微者正之,甚者从之,从微则甚,正甚愈甚。天地万物气化人事莫不皆然。是故正微从甚,皆所
-
·师无往而不在也,乡国天下古人师善人也,三人行则师恶人矣。予师不止此也,鹤之父子,蚁之
-
·再之略不如一之详也,一之详不如再之详也,再详无后忧矣。
-
·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,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。凡一切不急之物,供耳目之玩好,
-
·心要常操,身要常劳。心愈操愈精明,身愈劳愈强健。但自不可过耳。
-
·掩护勿攻,屈服勿怒,此用威者之所当知也。无功勿赏,盛宠勿加,此用爱者之所当知也。反是
-
·亲母之爱子也,无心于用爱,亦不知其为用爱。若渴饮饥食然,何尝勉强?子之得爱于亲母也,
-
·二女试舜,所谓书不可尽信也。且莫说玄德升闻,四岳共荐,以圣人遇圣人,一见而人品可定,
-
·人情愈体悉愈有趣味,物理愈玩索愈有入头。
-
·礼繁则难行,卒成废阁之书;法繁则易犯,益甚决裂之罪。
-
·过差遗忘,只是昏忽,昏忽只是不敬。若小心慎密,自无过差遗忘之病。孔子曰“敬事”。樊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