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众人之所混同,贤者执之;贤者之所束缚,圣人融之。
-
·“知觉”二字,奚翘天渊。致了知才觉,觉了才算知,不觉算不得知。而今说疮痛,人人都知,
-
·进德莫如不苟,不苟先要个耐烦。今人只为有躁心而不耐烦,故一切苟且。卒至破大防而不顾
-
·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-
·责人要含蓄,忌太尽;要委婉,忌太直;要疑似,忌太真。今子弟受父兄之责也,尚有所不堪,
-
·手段不可太阔,太阔则填塞难完;头绪不可太繁,太繁则照管不到。
-
·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,故言多而道愈漓;事有一是而意见常千百也,故议多而事愈偾。
-
·说尽有千说,是却无两是。故谈道者必要诸一是而后精,谋事者必定于一是而后济。
-
·不以外至者为荣辱,极有受用处,然须是里面分数足始得。今人见人敬慢辄有喜愠心,皆外重
-
·内外本末交相培养,此语余所未喻。只有内与本,那外与末张主得甚?
-
·满方寸浑成一个德性,无分毫私欲,便是一心之仁;六尺浑成一个冲和,无分毫病痛,便是一身
-
·凡名器服饰,自天子而下庶人而上,各有一定等差,不可僭逼。上太杀是谓逼下,下太隆是谓僭
-
·圣人终日信口开合,千言万语,随事问答,无一字不可为训。贤者深沉而思,稽留而应,平气而
-
·多学而识,原是中人以下一种学问。故夫子自言“多闻择其善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”,教子张
-
·达人落叶穷通,浮云生死。高士睥睨古今,玩弄六合。圣人古今一息,万物一身。众人尘弃天
-
·气质之病小,心术之病大。
-
·六合中洪纤动植之物都是天出气、地出质,熔铸将出。都要消磨无迹,还他故物。不怕是金石
-
·宽人之恶者,化人之恶者也;激人之过者,甚人之过者也。
-
·有德之容,深沉凝重,内充然有余,外阒然无迹。若面目都是精神,即不出诸口而漏泄已多矣,
-
·嘉靖间,南京军以放粮过期、减短常例,杀户部侍郎,散银数十万以安抚之。万历间,杭州军以
-
·将好名儿都收在自家身上,将恶名儿都推到别人身上,此天下通情,不知此两个念头都揽个恶
-
·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,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,分外不剩分毫。所以做事无痕迹,甚
-
·海,投以污秽,投以瓦砾,无所不容。取其宝藏,取其生育,无所不与。广博之量足以纳触忤而
-
·里面五分,外面只发得五分,多一厘不得。里面十分,外面只发得十分,少一厘不得。诚之不可
-
·有相予者,谓面上部位多贵,处处指之。予曰:所忧不在此也,汝相予一心要包藏得天下理,相
-
·性躁急人,常令之理纷解结;性迟缓人,常令之逐猎追奔。推此类,则气质之性无不渐反。
-
·天下之祸,多隐成而卒至,或偶激而遂成。隐成者贵预防,偶激者贵坚忍。
-
·寐是情生景,无情而景者,兆也;寤后景生情,无景而情者,妄也。
-
·人才邪正,世道为之也;世道污隆,君相为之也。君人者何尝不费富贵哉?以正富贵人,则小人
-
·圣狂之分,只在苟不苟两字。
-
·好人之善,恶人之恶,不难于过甚。只是好己之善,善己之恶,便不如此痛切。
-
·学术要辨邪正。既正矣,又要辨真伪。既真矣,又要辨念头切不切,向往力不力,无以空言辄便
-
·当事者须有贤圣心肠、英雄才识。其谋国忧民也,出于恻怛至诚;其图事揆策也,必极详慎精
-
·有在天之天,有在人之天。有在天之先天,太极是已;有在天之后天,阴阳五行是已;有在人
-
·得人不敢不然之情易,得人自然之情难。秦、汉而后皆得人不敢不然之情者也。
-
·不怕炊不熟,只愁断了火。火不断时,炼金煮砂可使为水做泥。而今冷灶清锅,却恁空忙作甚。
-
·惟有为上底难,今人都容易做。
-
·人子之事亲也,事心为上,事身次之。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,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。
-
·兰以火而香,亦以火而灭;膏以火而明,亦以火而竭;炮以火而声,亦以火而泄。阴者所以存
-
·常将半夜萦千岁,只恐一朝便百年。
-
·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
-
·钻脑既滑忙扯索,轧头才转紧蹬杆。
-
·定静安虑,圣人无一刻不如此。或曰:喜怒哀乐到面前何如?曰:只恁喜怒哀乐,定静安虑胸次
-
·观人只谅其心。心苟无他,迹皆可原。如下官之供应未备,礼节偶疏,此岂有意简傲乎?简傲上
-
·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二阴二阳之谓驳。阴多阳少、阳多阴少之谓偏。有阴无阳、有阳无阴
-
·良知何处来?生于良心。良心何处来?生于天命。
-
·损之而不见其少者,必赘物也;益之而不见其多者,必缺处也。惟分定者,加一毫不得,减一毫
-
·发示驿递:痛苍赤食草饭沙,安忍吸民膏以纵口腹;睹闾阎卖妻鬻子,岂容穷物力而拥车徒。
-
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,常常做不怕千万事。
-
·春夏秋冬不是四个天,东西南北不是四个地,温凉寒热不是四种气,喜怒哀乐不是四张面。
-
·气有三散:苦散,乐散,自然散。苦散乐散可以复聚,自然散不复聚矣。
-
·而今士大夫聚首时,只问我辈奔奔忙忙、熬熬煎煎,是为天下国家,欲济世安民乎?是为身家妻
-
·耐烦则为三王,不耐烦则为五霸。
-
·天下之势,顿可为也,渐不可为也。顿之来也骤,渐之来也远。顿之著力在终,渐之著力在始。
-
·善之当为,如饮食衣服然,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。人未闻有以祸福废衣食者,而为善则以祸福
-
·圣人不矫。
-
·为善去恶是趋吉避凶,惑矣,阴阳异端之说也。祀非类之鬼,禳自致之灾,祈难得之福,泥无损
-
·保身底是德义,害身底是才能。德义中之才能,呜呼免矣。
-
·七情总是个欲,只得其正了,都是天理;五性总是个仁,只不仁了,都是人欲。
-
·只见得眼前都不可意,便是个碍世之人。人不可我意,我必不可人意。不可人意者我一人,不
-
·不足与有为者自附于行所无事之名,和光同尘者自附于无可无不可之名,圣人恶莠也以此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面色不浮,眼光不乱,便知胸中静定,非久养不能。《礼》曰:“俨若思,安定辞。”善形容有
-
·好逸恶劳,甘食悦色,适己害群,择便逞忿,虽鸟兽亦能之。灵于万物者,当求有别,不然类之矣
-
·少年大病,第一怕是气高。
-
·为恶惟恐人知,为善惟恐人不知,这是一副甚心肠?安得长进?
-
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,人能不护短,则长进者至矣。
-
·身要严重,意要安定,色要温雅,气要和平,语要简切,心要慈祥,志要果毅,机要缜密。
-
·为善而偏于所向,亦是病。圣人之为善,度德量力,审势顺时,且如发棠不劝,非忍万民之死也,
-
·大利不换小义,况以小利坏大义乎?贪者可以戒矣。
-
·弘毅,坤道也。《易》曰:“含弘光大。”言弘也。“利永贞”,言毅也。不毅不弘,何以载物?
-
·亲母之爱子也,无心于用爱,亦不知其为用爱。若渴饮饥食然,何尝勉强?子之得爱于亲母也,
-
·恩莫到无以加处,情薄易厚,爱重成隙。
-
·罚人不尽数其罪,则有余惧;赏人不尽数其功,则有余望。
-
·圣人感人心,于患难处更验。盖圣人平日仁渐义摩,深恩厚泽入于人心者化矣。及临难处仓卒
-
·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,不苦人不敢不从之事。
-
·道途不治,不责妇人。中馈不治,不责仆夫。各有所官也。
-
·只人人去了我心,便是天清地宁世界。
-
·下学学个什么,上达达个什么?下学者学其所达也,上达者达其所学也。
-
·居上之患莫大于赏无功、赦有罪,尤莫大于有功不赏而罚及无罪。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,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