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先众人而为,后众人而言。
-
·“静”之一字,十二时离不了,一刻才离,便乱了。门尽日开阖,枢常静;妍媸尽日往来,镜常
-
·不足与有为者自附于行所无事之名,和光同尘者自附于无可无不可之名,圣人恶莠也以此。
-
·法有定而持循之不易,则下之耳目心志习而上逸。无定,则上之指授口颊烦而下乱。
-
·举世都是我心,去了这我心,便是四通八达,六合内无一些界限。要去我心,须要时时省察这念
-
·世界毕竟是吾儒世界,虽二氏之教杂出其间,而纪纲法度、教化风俗,都是二帝三王一派家数
-
·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二阴二阳之谓驳。阴多阳少、阳多阴少之谓偏。有阴无阳、有阳无阴
-
·疾言遽色、厉声怒气,原无用处。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,自有妙应。余褊,每坐此失,书
-
·只隔一丝便算不得透彻之悟,须是入筋肉、沁骨髓。
-
·人才邪正,世道为之也;世道污隆,君相为之也。君人者何尝不费富贵哉?以正富贵人,则小人
-
·处天下事先把“我”字搁起,千军万马中先把“人”字搁起。
-
·善养身者,饥渴寒暑劳役外感屡变,而气体若一,未尝变也。善养德者,死生荣辱夷险外感屡变
-
·语之不从,争之愈勍,名之乃惊。不语不争,无所事名,忽忽冥冥,吾事已成,彼亦懵懵。昔人谓
-
·或问:“怨尤之念,底是难克,奈何?”曰:“君自来怨尤,怨尤出甚底?天之水旱为虐,不怕人怨
-
·火不自知其热,冰不自知其寒,鹏不自知其大,蚁不自知其小,相忘于所生也。
-
·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,故舜五臣、周十乱,其余所用皆小德小贤,方能兴化致治。天下事不是
-
·五色胜则相掩,然必厚益之,犹不能浑然无迹。惟黑一染不可辨矣。故黑者,万事之府也,敛藏
-
·满目所见,世上无一物不有淫巧,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财货,误了世上多少生财底工夫
-
·强恕是最拙底学问,“三近”人皆可行,下此无工夫矣。
-
·微子抱祭器归周,为宗祀也。有宋之封,但使先王血食,则数十世之神灵有托,我可也,箕子可
-
·上达无一顿底,一事有一事之上达,如洒扫应对,食息起居,皆有精义入神处。一步有一步上达
-
·无所乐,有所苦,即父子不相保也,而况民乎!有所乐,无所苦,即戎狄且相亲也,而况民乎!
-
·亡我者我也,人不自亡,谁能亡之?
-
·水以润苗,水多则苗腐;膏以助焰,膏重则焰灭。为治一宽,非民之福也。故善人百年始可去
-
·敬对肆而言,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,收敛至无内处,发出来自然畅四肢,发事业,弥漫六合。
-
·圣人处事,有变易无方底,有执极不变底,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,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,惟其可
-
·美生爱,爱生狎,狎生玩,玩生骄,骄生悍,悍生死。
-
·入庙不期敬而自敬,入朝不期肃而自肃,是以君子慎所入也。见严师则收敛,见狎友则放恣,是
-
·经济之士一居言官,便一建白,此是上等人,去缄默保位者远。只是治不古若,非前人议论不精
-
·三千三百,便是无声无臭。
-
·人情天下古今所同,圣人惧其肆,特为之立中以防之,故民易从。有乱道者从而矫之,为天下古
-
·闺门之中少了个“礼”字,便自天翻地覆。百祸千殃,身亡家破,皆从此起。
-
·曲木恶绳,顽石恶攻,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。
-
·再之略不如一之详也,一之详不如再之详也,再详无后忧矣。
-
·气有为而无知,神有知而无为,精者无知无为,而有知有为之母也。精,天一也,属水,水生气;
-
·激之以理法,则未至于恶也,而奋然为恶;愧之以情好,则本不徙义也,而奋然向义,此游说者
-
·辨学术,谈治理,直须穷到至处,让人不得。所谓“宗庙朝廷便便言”者,盖道理古今之道理,
-
·少年大病,第一怕是气高。
-
·没这点真情,可惜了繁文侈费;有这点真情,何嫌于二簋一掬。
-
·分明认得自家是,只管担当直前做去。却因毁言辄便消沮,这是极无定力底,不可以任天下之
-
·亲疏生憎,爱憎生毁誉,毁誉生祸福,此智者之所耽耽注意,而端人正士之所脱略而不顾者也。
-
·大丈夫看得生死最轻,所以不肯死者,将以求死所也。死得其所,则为善用死矣。成仁取义,死
-
·小勇噭躁,巧勇色笑,大勇沉毅,至勇无气。
-
·元气已虚而血肉未溃,饮食起居不甚觉也。一旦外邪袭之,溘然死矣。不怕千日,怕一旦;一
-
·千古一条大路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孔、孟由之。此是官路古路,乞人盗跖都有分,都
-
·道途不治,不责妇人。中馈不治,不责仆夫。各有所官也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道非淡不入,非静不进,非冷不凝。
-
·理圣人之口易,理众人之口难。圣人之口易为众人,众人之口难为圣人。岂直当时之毁誉,即
-
·责人要含蓄,忌太尽;要委婉,忌太直;要疑似,忌太真。今子弟受父兄之责也,尚有所不堪,
-
·果决人似忙,心中常有余闲;因循人似闲,心中常有余累。君子应事接物,常赢得心中有从容
-
·盈天地间只靠二种人为命,曰农夫、织妇。却又没人重他,是自戕其命也。
-
·人定真足胜天,今人但委于天,而不知人事之未定耳。夫冬气闭藏不能生物,而老圃能开冬花
-
·“恭敬谦谨”,此四字有心之善也;“狎侮傲凌”,此四字有心之恶也。人所易知也。至于“
-
·道学不行,只为自家根脚站立不住。或倡而不和则势孤,或守而众挠则志惑,或为而不成则气
-
·人言之不实者十九,听言而易信者十九,听言而易传者十九。以易信之心,听不实之言,播喜传
-
·七情总是个欲,只得其正了,都是天理;五性总是个仁,只不仁了,都是人欲。
-
·四十以前养得定,则老而愈坚;养不定,则老而愈坏。百年实难,是以君子进德修业贵及时也。
-
·静中看天地万物,都无些子。
-
·人情要耐心体他,体到悉处,则人可寡过,我可寡怨。
-
·山西臬司书斋,余新置一榻,铭于其上。左曰:尔酣余梦,得无有宵征露宿者乎?尔炙重衾,得无
-
·道有二然,举世皆颠倒之。有个当然,是属人底,不问吉凶祸福,要向前做去;有个自然,是属
-
·按察司署楹帖:光天化日之下,四方阴邪休行;大冬严雪之中,一点阳春自在。
-
·圣人不随气运走,不随风俗走,不随气质走。
-
·问:禽兽草木亦有性否?曰:有。其生亦天命否?曰: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,安得非天命?
-
·人臣有二惩,曰私,曰伪。私则利己徇人而公法坏,伪则弥缝粉饰而实政堕。公法坏则豪强得
-
·汉儒杂道,宋儒隘道。宋儒自有宋儒局面,学者若入道,且休著宋儒横其胸中,只读六经、四书
-
·“明白简易”,此四字可行之终身。役心机,扰事端,是自投剧网也。
-
·“躁心浮气,浅衷狭量”,此八字进德者之大忌也。去此八字,只用得一字,曰主静。静则凝重
-
·窗间一纸,能障拔木之风;胸前一瓠,不溺拍天之浪。其所托者然也。
-
·七尺之躯,戴天履地,抵死不屈于人。乃自落草以至盖棺,降志辱身,奉承物欲,不啻奴隶。到
-
·世教不明,风俗不美,只是策励士大夫。
-
·直友难得,而吾又拒以讳过之声色;佞人不少,而吾又接以喜谀之意态。呜呼!欲不日入于恶
-
·天地即生人物,则人物各具一天地,天地之天地由得天地,人物之天地由不得天地。人各任其
-
·著令甲者,凡以示天下万世,最不可草率,草率则行时必有滞碍。最不可含糊,含糊则行者得以
-
·只一个耐烦心,天下何事不得了?天下何人不能处?
-
·乡原是似不是伪,孟子也只定他个“似”字。今人却把“似”字作“伪”字看,不惟欠确,且
-
·任彼薄恶,而吾以厚道敦之,则薄恶者必愧感,而情好愈笃。若因其薄恶也而亦以薄恶报之,则
-
·昨见一少妇,行哭甚哀,声似贤节,意甚怜之。友人曰:“子得无视妇女乎?”曰:“非视也,见
-
·无星之秤,公则公矣,而不分明;无权之秤,平则平矣,而不通变。君子不法焉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