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我不能宁耐事而令事如吾意,不则躁烦;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,不则谴怒。如是则终日
-
·齐,以刀切物,使参差者就于一致也。家人恩胜之地,情多而义少,私易而公难,若人人遂其欲,
-
·当大事要心神定,心气足。
-
·取善而不用,依旧是寻常人,何贵于取?譬之八珍方丈而不下箸,依然饿死耳。
-
·养士用人,国家存亡第一紧要事,而今只当故事。
-
·气盛便不见涵养。浩然之气虽充塞天地间,其实本体间定冉冉口鼻中,不足以呼吸。
-
·世人喜言无好人,此孟浪语也。今且不须择人,只于市井稠人中聚百人而各取其所长,人必有
-
·自然谓之天,当然谓之天,不得不然谓之天。阳亢必旱,久旱必阴,久阴必雨,久雨必晴,此之谓
-
·“得”之一字,最坏此心。不但鄙夫患得、年老戒得为不可,只明其道而计功,有事而正心,先
-
·阳为客,阴为主;动为客,静为主;有为客,无为主;万为客,一为主。
-
·度之于长短也,权之于轻重也,不爽毫发,也要个掌尺提秤底。
-
·默契之妙,越过六经千圣,直与天谈,又不须与天交一语,只对越仰观,两心一个耳。
-
·在上者无过,在下者多过。非在上者之无过,有过而人莫敢言。在下者非多过,诬之而人莫敢
-
·兰以火而香,亦以火而灭;膏以火而明,亦以火而竭;炮以火而声,亦以火而泄。阴者所以存
-
·学问大要,须把天道、人情、物理、世故识得透彻,却以胸中独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。
-
·沉静最是美质,盖心存而不放者。今人独居无事,已自岑寂难堪,才应事接人,便任口恣情,即
-
·如今天下人,譬之骄子,不敢热气,唐突便艴然起怒。缙绅稍加综核则曰苛刻,学校稍加严明则
-
·我益智,人益愚;我益巧,人益拙,何者?相去之远而相责之深也。惟有道者,智能谅人之愚,巧
-
·初看得我污了世界,便是个盗跖;后看得世界污了我,便是个伯夷;最后看得世界也不污我,
-
·振则须起风雷之益,惩则须奋刚健之乾,不如是,海内大可忧矣。
-
·弄潮于万层波面,进步于百尺竿头。
-
·学问,博识强记易,会通解悟难。会通到天地万物为一,解悟到幽明古今无间,为尤难。
-
·天地万物之理,出于静入于静;人心之理,发于静归于静。静者,万理之橐龠,万化之枢纽也。
-
·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,今人却以其所不能者病人。
-
·天地原无昼夜,日出而成昼,日入而成夜。星常在天,日出而不显其光,日入乃显耳。古人云:
-
·水无渣,着土便浊;火无气,着木便烟。性无二,着气质便杂。
-
·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,秉公持正而有圆通不可拘之权,可以语人品矣。
-
·无谓人唯唯,遂以为是我也;无谓人默默,遂以为服我也;无谓人煦煦,遂以为爱我也;无谓
-
·士君子要任天下国家事,先把本身除外,所以说“策名委质”,言自策名之后,身已非我有矣,
-
·君子处事,主之以镇静有主之心,运之以圆活不拘之用,养之以从容敦大之度,循之以推行有渐
-
·世之人常把好事让与他人做,而甘居己于不肖,又要掠个好名儿在身上,而诋他人为不肖。悲
-
·水千流万派始于一源,木千枝万叶出于一本,人千酬万应发于一心,身千病万症根于一脏。眩
-
·得罪于法,尚可以逃避;得罪于理,更没处存身。只我底心,便放不过我。是故君子畏理甚于
-
·余有责善之友,既别两月矣,见而问之曰:“近不闻仆有过?”友曰:“子无过。”余曰:“此吾
-
·圣人不作无用文章,其论道则为有德之言,其论事则为有见之言,其叙述歌咏则为有益世教之
-
·古人云:“声色之于以化民,末也。”这个末,好容易底。近世声色不行,动大声色,大声色不
-
·强恕须是有这恕心才好,勉强推去,若视他人饥寒痛楚漠然通不动心,是恕念已无,更强个甚?
-
·冬者,万物之夜,所以待劳倦养精神者也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成,而不培养之以冬,则万物之灭久
-
·示儿云:门户高一尺,气焰低一丈。华山只让天,不怕没人上。
-
·被桐以丝,其声两相借也。道不孤成,功不独立。
-
·将祭而齐,其思虑之不齐者,不惟恶念,就是善念也是不该动底。这三日里,时时刻刻只在那所
-
·今人见前辈先达作事,不自振拔,辄生叹恨,不知渠当我时也曾叹恨人否,我当渠时能免后人叹
-
·圣人之道不奇,才奇便是贤者。
-
·乾与姤,坤与复,对头相接不间一发,乾坤尽头处即复起头处,如呼吸之相连,无有断续,一断便
-
·恒言“平稳”二字极可玩,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。行险亦有得底,终是不稳,故君子居易。
-
·世道、人心、民生、国计,此是士君子四大责任。这里都有经略,都能张主,此是士君子四大
-
·处事先求大体,居官先厚民风。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妙处先定不得,口传不得。临事临时,相机度势,或只须色意,或只须片言,或用疾雷,或用积阴
-
·法有定而持循之不易,则下之耳目心志习而上逸。无定,则上之指授口颊烦而下乱。
-
·自德性中来,生死不变;自识见中来,则有时而变矣。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,德性坚定则可生
-
·治世用端人正士,衰世用庸夫俗子,乱世用憸夫佞人。憸夫佞人盛,而英雄豪杰之士不伸。夫
-
·或问:士大夫交际,礼与?曰:礼也。古者睦邻国有享礼,有私觌,士大夫相见各有所贽,乡党亦
-
·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,已定矣,临时还有变更,况未定者乎?故宁有不知之名,无贻失言
-
·今之用人,只怕无去处,不知其病根在来处。今之理财,只怕无来处,不知其病根在去处。
-
·刑、礼非二物也,皆令人迁善而去恶也,故远于礼则近于刑。
-
·力负邱山未足雄,地负万山,此身还负地。量包沧海不为大,天包四海,吾量欲包天。
-
·因偶然之事,立不变之法;惩一夫之失,苦天下之人。法莫病于此矣。近日建白,往往而然。
-
·水、鉴、灯烛、日月、眼,世间惟此五照宜谓五明。
-
·姑息之祸甚于威严,此不可与长厚者道。
-
·周公是一部活《周礼》,世只有周公不必有《周礼》,使周公而生于今,宁一一用《周礼》哉!
-
·天下之物,纡徐柔和者多长,迫切躁急者多短。故烈风骤雨,无崇朝之威;暴涨狂澜,无三日之
-
·圣人治天下,常令天下之人精神奋发,意念敛束。奋发则万民无弃业,而兵食足、义气充,平居
-
·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。贤者以下便露圭角,费声色做出来,只见张皇。
-
·道学不行,只为自家根脚站立不住。或倡而不和则势孤,或守而众挠则志惑,或为而不成则气
-
·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-
·六合原是个情世界,故万物以之相苦乐,而至人圣人不与焉。
-
·“昏弱”二字,是立身大业障,去此二字不得,做不出一分好人。
-
·静生动长,动消静息,息则生,生则长,长则消,消则息。
-
·疏狂之人多豪兴,其诗雄,读之令人洒落,有起懦之功。清逸之人多芳兴,其诗俊,读之令人自
-
·敬对肆而言,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,收敛至无内处,发出来自然畅四肢,发事业,弥漫六合。
-
·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,事有不测,时有不给,常有余于期限之内,有多少受用处。
-
·敬事鬼神,圣人维持世教之大端也,其义深,其工大。但自不可凿求,不可道破耳。
-
·为人辩冤白谤,是第一天理。
-
·苦毒易避,甘毒难避。晋人之璧马,齐人之女乐,越人之子女玉帛,其毒甚矣。而愚者如饴,即
-
·地道好生之至也,凡物之有根种者必与之生,尽物之分量,尽己之力量,不至寒凝枯败不止也,
-
·明道答安石能使愧屈,伊川答子由遂激成三党,可以观二公所得。
-
·圣人是物来顺应,众人也是物来顺应。圣人之顺应也,从廓然大公来,故言之应人如响,而吻合
-
·以粗疏心看古人亲切之语,以烦躁心看古人静深之语,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细之语,以浅狭心看
-
·“安而后能虑”,止水能照也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