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三公示无私也,三孤示无党也,九卿示无隐也。事无私曲,心无闭藏,何隐之有?呜呼!顾名思义
-
·除不了“我”,算不得学问。
-
·语云:“纵欲忘身。”“忘”之一字最宜体玩。昏不省记谓之忘,欲迷而不悟,情胜而不顾也
-
·手容恭,足容重,头容直,口容止,坐如尸,立如斋,俨若思。目无狂视,耳无倾听。此外景也。
-
·天地发万物之气,到无外处止;收敛之气,到无内处止。不至而止者,非本气不足则客气相夺
-
·夫治水者,通之乃所以穷之,塞之乃所以决之也。民情亦然。故先王引民情于正,不裁于法。
-
·天理本自廉退,而吾又处之以疏;人欲本善夤缘,而吾又狎之以亲。小人满方寸而君子在千里
-
·处事先求大体,居官先厚民风。
-
·吾辈所欠只是涵养不纯不定,故言则矢口所发,不当事,不循物,不宜人;事则恣意所行,或太
-
·三千三百,茧丝牛毛,圣人之精细入渊微矣。然皆自性真流出,非由强作,此之谓天理。
-
·事出于意外,虽智者亦穷,不可以苛责也。
-
·居官念头有三用:念念用之君民,则为吉士;念念用之套数,则为俗吏;念念用之身家,则为贼
-
·论眼前事,就要说眼前处置,无追既往,无道远图。此等语虽精,无裨见在也。
-
·“忍”“激”二字,是祸福关。
-
·肩天下之任者全要个气,御天下之气者全要个理。
-
·物有以慢藏而失,亦有以谨藏而失者。礼有以疏忽而误,亦有以敬畏而误者。故用心在有无之
-
·天地之财要看他从来处,又要看他归宿处。从来处要丰要养,归宿处要约要节。
-
·无治人则良法美意反以殃民,有治人则弊习陋规皆成善政。故有文武之政,须待文武之君臣。
-
·圣人处世,只于人情上做工夫,其于人情,又只于未言之先、不言之表上做工夫。
-
·以粗疏心看古人亲切之语,以烦躁心看古人静深之语,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细之语,以浅狭心看
-
·王酒者,京师富店也。树百尺之竿,揭金书之帘,罗玉相之器,绘五楹之室,出十石之壶,名其馆
-
·义所当为,力所能为,心欲有为,而亲友挽得回,妻孥劝得止,只是无志。
-
·过也,人皆见之,乃见君子。今人无过可见,岂能贤于君子哉?缘只在文饰弥缝上做工夫,费尽
-
·在上者当慎无名之赏。众皆藉口以希恩,岁遂相沿为故事,故君子恶苟恩。苟恩之人,顾一时,
-
·亲母之爱子也,无心于用爱,亦不知其为用爱。若渴饮饥食然,何尝勉强?子之得爱于亲母也,
-
·蜗以涎见觅,蝉以声见粘,萤以光见获,故爱身者,不贵赫赫之名。
-
·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,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。
-
·二分,寒暑之中也,昼夜分停多不过七八日;二至,寒暑之偏也,昼夜偏长每每二十三日。始知
-
·观人括以五品:高、正、杂、庸、下。独行奇识曰高品,贤智者流。择中而执曰正品,圣贤者
-
·圣贤之量空阔,事到胸中如一叶之泛沧海。
-
·郊社,报天地生成之大德也。然灾沴有禳,顺成有祈,君为私田则仁,民为公田则忠,不嫌于求
-
·富于道德者不矜事功,犹矜事功,道德不足也。富于心得者不矜闻见,犹矜闻见,心得不足也。
-
·遇事不妨详问广问,但不可有偏主心。
-
·千万人吾往,赫杀老子,老子是保身学问。
-
·人不自爱,则无所不为;过于自爱,则一无可为。自爱者先占名,实利于天下国家而迹不足以
-
·“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”,此八字是君子终身急务。或问: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,何处下手?曰:
-
·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,耻莫大于不恩人而诈恩人之状态。
-
·万历丙戌而后,举业文字如晦夜浓阴封地穴,闭目蒙被灭灯光。又如墓中人说鬼话,颠狂人说
-
·罪不当笞,一朴便不是;罪不当怒,一叱便不是。为人上者慎之。
-
·封建自五帝已然,三王明知不便,势与情不得不用耳。夏继虞,而诸侯无罪,安得废之?汤放桀,
-
·求道学真传,且高阁百氏诸儒,先看孔孟以前胸次。问治平要旨,只远宗三皇五帝,净洗汉唐而
-
·阴阳合时只管合,合极则离;离时只管离,离极则合。不极则不离不合,极则必离必合。
-
·有过彭泽者,值盛夏,风涛拍天。及其反也,则隆冬矣,坚冰可履。问旧馆人:“此何所也?”曰
-
·五色胜则相掩,然必厚益之,犹不能浑然无迹。惟黑一染不可辨矣。故黑者,万事之府也,敛藏
-
·谋天下后世事,最不可草草,当深思远虑。众人之识,天下所同也,浅昧而狃于目前。其次有众
-
·世间无一件可骄人之事,才艺不足骄人,德行是我性分事,不到尧、舜、周、孔便是欠缺,欠缺
-
·圣人不示人以难法,其所行者,天下万世之可能者也;其所言者,天下万世之可知者也。非圣
-
·智者不与命斗,不与法斗,不与理斗,不与势斗。
-
·目中有花,则视万物皆妄见也;耳中有声,则听万物皆妄闻也;心中有物,则处万物皆妄意也
-
·接人要和中有介,处事要精中有果,认理要正中有通。
-
·劝学者歆之以名利,劝善者歆之以福祥,哀哉!
-
·三军要他轻生,万姓要他重生。不轻生不能戡乱,不重生易于为乱。
-
·余居官有六自:簿赋均徭先令自审,均地先令自丈,未完令其自限,纸赎令其自催,干证催词讼
-
·天下之势,顿可为也,渐不可为也。顿之来也骤,渐之来也远。顿之著力在终,渐之著力在始。
-
·世人皆知笑人,笑人不妨,笑到是处便难,到可以笑人时则更难。
-
·无功而食,雀鼠是已。肆害而食,虎狼是已。士大夫可图诸座右。
-
·不要使人有过。
-
·体解神昏,志消气沮,天下事不是这般人干底。攘臂抵掌,矢志奋心,天下事也不是这般人干底
-
·只一个耐烦心,天下何事不得了?天下何人不能处?
-
·不为外撼,不以物移,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。彼悦之则悦,怒之则怒,浅衷狭量,粗心浮气,妇
-
·把意念沉潜得下,何理不可得?把志气奋发得起,何事不可做?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,将个
-
·絜矩是强恕事,圣人不絜矩。他这一副心肠原与天下打成一片,那个是矩?那个是絜?
-
·静生动长,动消静息,息则生,生则长,长则消,消则息。
-
·学者只多欣喜心,便不是凝道之器。
-
·“熟思审处”,此四字德业之首务;“锐意极力”,此四字德业之要务;“有渐无已”,此四
-
·礼繁则难行,卒成废阁之书;法繁则易犯,益甚决裂之罪。
-
·四板筑墙,下面仍为上面;两杆推磨,前头即是后头。
-
·无事时惟有邱民好蹂践,自吏卒以上,人人得而鱼肉之。有事时惟有邱民难收拾,虽天子亦无
-
·理会得“简”之一字,自家身心、天地万物、天下万事尽之矣。一粒金丹不载多药,一分银魂
-
·圣门工夫有两途:“克己复礼”,是领恶以全好也,四夷靖则中国安。“先立乎其大者”,是正
-
·良知之说亦是致曲扩端学问,只是作用大端费力。作圣工夫当从天上做,培树工夫当从土上做
-
·养士用人,国家存亡第一紧要事,而今只当故事。
-
·奋始怠终,修业之贼也;缓前急后,应事之贼也;躁心浮气,畜德之贼也;疾言厉色,处众之贼
-
·忧世者与忘世者谈,忘世者笑;忘世者与忧世者谈,忧世者悲。嗟夫!六合骨肉之泪,肯向一室
-
·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迹双清之志,十年来有四语云:行欲清,名欲浊。道欲进,身欲退。利欲后,
-
·君子之为善也,以为理所当为,非要福,非干禄;其不为不善也,以为理所不当为,非惧祸,非远
-
·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,其大利害当兴革者不过什一,外此只宜行所无事,不可有意立名建功
-
·学者视人欲如寇仇,不患无攻治之力,只缘一向姑息他如骄子,所以养成猖獗之势,无可奈何,
-
·心实不然而迹实然,人执其然之迹,我辩其不然之心,虽百口不相信也。故君子不示人以可疑
-
·喜杀人是泰,愁杀人也是泰。泰之人昏惰侈肆,泰之事废坠宽罢,泰之风纷华骄蹇。泰之前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