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克一分、百分、千万分,克得尽时,才见有生真我;退一步、百步、千万步,退到极处,不愁无
-
·把意念沉潜得下,何理不可得?把志气奋发得起,何事不可做?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,将个
-
·只一事不留心,便有一事不得其理;一物不留心,便有一物不得其所。
-
·心一气纯,可以格天动物,天下无不成之务矣。
-
·人情只是个好恶,立身要在端好恶,治人要在同好恶。故好恶异,夫妻、父子、兄弟皆寇仇;
-
·为善而偏于所向,亦是病。圣人之为善,度德量力,审势顺时,且如发棠不劝,非忍万民之死也,
-
·有德之容,深沉凝重,内充然有余,外阒然无迹。若面目都是精神,即不出诸口而漏泄已多矣,
-
·德立行成了,论不得人之贵贱、家之富贫、分之尊卑。自然上下格心,大小象指,历山耕夫有
-
·性分、名分不是两项,尽性分底不傲名分。召之见,不肯见之;召之役,往执役之事。今之讲
-
·有过彭泽者,值盛夏,风涛拍天。及其反也,则隆冬矣,坚冰可履。问旧馆人:“此何所也?”曰
-
·天地之财要看他从来处,又要看他归宿处。从来处要丰要养,归宿处要约要节。
-
·与小人处,一分计较不得,须要放宽一步。
-
·据册点选,据俸升官,据单进退,据本题覆,持至公无私之心,守画一不二之法,此守常吏部也。
-
·情不足而文之以言,其言不可亲也。诚不足而文之以貌,其貌不足信也。是以天下之事贵真,
-
·庙堂之乐,淡之至也。淡则无欲,无欲之道与神明通。素之至也,素则无文,无文之妙与本始通
-
·祸福是气运,善恶是人事,理常相应,类亦相求。若执福善祸淫之说而使之不爽,而为善之心衰
-
·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。
-
·胸中只摆脱一“恋”字,便十分爽净,十分自在。人生最苦处,只是此心沾泥带水,明是知得,
-
·伏羲以前是一截世道,其治任之而已,己无所与也。五帝是一截世道,其治安之而已,不扰民也
-
·学欲博,技欲工,难说不是一长。总较作人,只是够了便止。学如班、马,字如钟、王,文如曹
-
·捱不过底事,莫如早行;悔无及之言,何似休说。
-
·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,惟理义之悦我心,却步步是安乐境。
-
·古之学者,穷居而筹兼善之略。今也同为僚寀,后进不敢问先达之事,右署不敢知左署之职。
-
·造物有涯而人情无涯,以有涯足无涯,势必争,故人人知足则天下有余。造物有定而人心无定,
-
·疏法胜于密心,宽令胜于严主。
-
·夫礼非徒亲人,乃君子之所以自爱也;非徒尊人,乃君子之所以敬身也。
-
·居官只一个快性,自家讨了多少便宜,左右省了多少负累,百姓省了多少劳费。
-
·疑心最害事,二则疑,不二则不疑也。然则圣人无疑乎?曰:圣人只认得一个理,因理以思,顺理
-
·自德性中来,生死不变;自识见中来,则有时而变矣。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,德性坚定则可生
-
·过也,人皆见之,乃见君子。今人无过可见,岂能贤于君子哉?缘只在文饰弥缝上做工夫,费尽
-
·万金之贾,货虽不售不忧;贩夫闭门数日,则愁苦不任矣。凡不见知而愠,不见是而闷,皆中浅
-
·仁厚刻薄是修短关,行止语默是祸福关,勤惰俭奢是成败关,饮食男女是死生关。
-
·天地只一个光明,故不言而人信。
-
·继母之虐,嫡妻之妒,古今以为恨者也。而前子不孝,丈夫不端,则舍然不问焉。世情之偏也久
-
·满方寸浑成一个德性,无分毫私欲,便是一心之仁;六尺浑成一个冲和,无分毫病痛,便是一身
-
·称人以颜子,无不悦者,忘其贫贱而夭。称人以桀、纣、盗跖,无不怒者,忘其富贵而寿。好善
-
·善居功者,让大美而不居;善居名者,避大名而不受。
-
·杀身者不是刀剑,不是寇仇,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。
-
·福莫大于无祸,祸莫大于求福。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德不怕难积,只怕易累。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,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。
-
·万物之情各求自遂者也,惟圣人之心则欲遂万物而忘自遂。
-
·间中都不容发,此智者之所乘而愚者之所昧也。
-
·疾言遽色、厉声怒气,原无用处。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,自有妙应。余褊,每坐此失,书
-
·于天理汲汲者,于人欲必淡。于私事耽耽者,于公务必疏。于虚文烨烨者,于本实必薄。
-
·“熟思审处”,此四字德业之首务;“锐意极力”,此四字德业之要务;“有渐无已”,此四
-
·文章有八要:简、切、明、尽、正、大、温、雅。不简则失之繁冗,不切则失之浮泛,不明则
-
·大风无声,湍水无浪,烈火无焰,万物无影。
-
·论造道之等级,士不能越贤而圣,越圣而天。论为学之志向,不分士圣贤便要希天。
-
·天欲大小人之恶,必使其恶常得志。彼小人者,惟恐其恶之不遂也,故贪天祸以至于亡。
-
·己无才而不让能,甚则害之;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,甚则诬之;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,甚则倾
-
·某居官厌无情者之多言,每裁抑之。盖无厌之欲,非分之求,若以温颜接之,彼恳乞无已,烦琐
-
·童心、俗态,此二者士人之大耻也。二耻不脱,终不可以入君子之路。
-
·治世莫先无伪,教民只是不争。
-
·掷发于地,虽乌获不能使有声;投核于石,虽童子不能使无声。人岂能使我轻重哉?自轻重耳。
-
·处世只一“恕”字,可谓以己及人,视人犹己矣。然有不足以尽者:天下之事,有己所不欲而人
-
·人一生不闻道,真是可怜。
-
·或问修己之道,曰:无“鲜克有终”。问治人之道,曰:“无忿疾于顽”。
-
·无屋漏工夫,做不得宇宙事业。
-
·事事有实际,言言有妙境,物物有至理,人人有处法,所贵乎学者学此而已。无地而不学,无时
-
·三氏传心要法,总之不离一“静”字,下手处皆是制欲,归宿处都是无欲,是则同。
-
·以吾身为内,则吾身之外皆外物也。故富贵利达,可生可荣,苟非道焉,而君子不居。以吾心为
-
·刚明,世之碍也。刚而婉,明而晦,免祸也夫。
-
·孔子七十而后从心,六十九岁未敢从也。众人一生只是从心,从心安得好?圣学战战兢兢只是
-
·天下之财,生者一人,食者九人;兴者四人,害者六人。其冻馁而死者,生之人十九,食之人十
-
·恩莫到无以加处,情薄易厚,爱重成隙。
-
·纤芥,众人能见,置纤芥于百里处,非骊龙不能见。疑似,贤人能辨,精义而至入神,非圣人不能
-
·士气不可无,傲气不可有。士气者,明于人己之分,守正而不诡随。傲气者,昧于上下之等,好
-
·曳新履者行必择地,苟择地而行,则履可以常新矣。
-
·天地位,万物育,几千年有一会,几百年有一会,几十年有一会,故天地之中和甚难。
-
·义,合外内之道也。外无感,则义只是浑然在中之理,见物而裁制之则为义,义不生于物,亦缘
-
·圣人能用天下,而后天下乐为之用。圣人以心用天下,以形用心,用者,无用者也,众用之所恃
-
·举世之议论有五:求之天理而顺,即之人情而安,可揆圣贤,可质神明,而不必于天下所同,曰公
-
·爱人以德而令之仇,人以德爱我而仇之,此二人者皆愚也。
-
·不患无人所共知之显名,而患有人所不知之隐恶。显名虽著远迩,而隐恶获罪神明,省躬者惧
-
·静中真味,至淡至冷,及应事接物时,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。只是众人习染世味十分浓艳,便
-
·生成者,天之道心;灾害者,天之人心。道心者,人之生成;人心者,人之灾害。此语众人惊骇
-
·道理中作人,天下古今都是一样;气质中作人,便自千状万态。
-
·造化之精,性天之妙,惟静观者知之,惟静养者契之,难于纷扰者道。故止水见星月,才动便光
-
·君子之事君也,道则直身而行,礼则鞠躬而尽,诚则开心而献,祸福荣辱则顺命而受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