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发不中节,过不在已发之后。
-
·圣人无奇名,太平无奇事,何者?皇锡此极,民归此极,道德一,风俗同,何奇之有?
-
·要天下太平,满朝只消三个人,一省只消两个人。
-
·善为名者,借口以掩真心;不善为名者,无心而受恶名。心迹之间,不可以不辩也,此观人者之
-
·道是第一等,德是第二等,功是第三等,名是第四等。自然之谓道,与自然游谓之道士。体道之
-
·世间好底分数休占多了,我这里消受几何,其余分数任世间人占去。
-
·进道入德,莫要于有恒。有恒则不必欲速,不必助长,优优渐渐自到神圣地位。故天道只是个
-
·宋儒云:宗法明而家道正。岂惟家道?将天下之治乱,恒必由之。宇宙内无有一物不相贯属、
-
·自家身子,原是自己心去害他,取祸招尤,陷于危败,更不干别个事。
-
·惟圣贤终日说话无一字差失,其余都要拟之而后言,有余不敢尽,不然未有无过者。故惟寡言
-
·日用酬酢,事事物物要合天理人情。所谓合者,如物之有底盖,然方者不与圆者合,大者不与小
-
·不由心上做出,此是喷叶学问;不在独中慎起,此是洗面工夫,成得甚事?
-
·余行年五十,悟得“五不争”之味。人问之,曰:“不与居积人争富,不与进取人争贵,不与矜
-
·闲暇时留心不成,仓卒时措手不得。胡乱支吾,任其成败,或悔或不悔,事过后依然如昨。世之
-
·一念孳孳,惟善是图,曰正思。一念孳孳,惟欲是愿,曰邪思。非分之福,期望太高,曰越思。先
-
·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,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。
-
·对境忘情,犹分彼我,圣人可能入尘不染,则境我为一矣。而浑然无点染,所谓“入水不溺,入
-
·题汤阴庙末联:千古形销骨已朽,丹心犹自血鲜鲜。
-
·圣人以见义不为属无勇,世儒以知而不行属无知;圣人体道有三达德,曰智、仁、勇;世儒曰
-
·取天下,守天下,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,一个字上做工夫。一种人是那个?曰“民”。一个字是
-
·天之气运有常,人依之以作事而百务成,因之以长养而百病少。上之政体有常,则下之志趋定
-
·官吏不要钱,男儿不做贼,女子不失身,才有了一分人。连这个也犯了,再休说别个。
-
·当需莫厌久,久时与得时相邻。若愤其久也而决绝之,是不能忍于斯须而甘弃前劳,坐失后得
-
·镜空而无我相,故照物不爽分毫。若有一丝痕,照人面上便有一丝;若有一点瘢,照人面上便
-
·威仪三千,礼仪三百,五刑之属三千,皆法也。法是死底,令人可守;道是活底,令人变通。贤
-
·天下难降伏、难管摄底,古今人都做得来,不谓难事。惟有降伏管摄自家难,圣贤做工夫只在
-
·不难天下相忘,只怕一人窃笑。夫举世之不闻道也久矣,而闻道者未必无人。苟为闻道者所知
-
·形用事,则神者亦形;神用事,则形者亦神。
-
·冬者,万物之夜,所以待劳倦养精神者也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成,而不培养之以冬,则万物之灭久
-
·蹈邪僻则肆志抗颜,略无所顾忌;由义礼则羞头愧面,无以自容。此愚不肖之恒态,而士君子
-
·善之当为,如饮食衣服然,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。人未闻有以祸福废衣食者,而为善则以祸福
-
·一人多避忌,家有庆贺,一切尚红而恶素。客有乘白马者,不令入厩闲。有少年面白者,善谐谑
-
·人子和气愉色婉容,发得深时,养得定时,任父母冷面寒铁,雷霆震怒,只是这一腔温意,一面春
-
·透悟天地万物之情,然后可与言性。
-
·声无形色,寄之于器。火无体质,寄之于薪。色无著落,寄之草木。故五行惟火无体而用不穷。
-
·世界虽大,容得千万人忍让,容不得一两个人纵横。
-
·民情既溢,裁之为难。裁溢如割骈拇赘疣,人甚不堪。故裁之也欲令民堪,有渐而已矣。安静
-
·只尽日点检自家,发出念头来,果是人心?果是道心?出言行事果是公正?果是私曲?自家人品自
-
·盗莫大于瞒心昧己,而窃劫次之。
-
·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,发肤还父母之初,无些毁伤,亲之孝子也。天全而生之,人全而归
-
·“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”,固是藏身之恕。有诸己而不求诸人,无诸己而不
-
·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,既入苙了,便要使他从容闲畅,无拘迫懊憹之状。若恨他难收,一向束缚
-
·大车满载,蚊蚋千万集焉,其去其来,无加于重轻也。
-
·才下手,便想到究竟处。
-
·恣纵既成,不惟礼法所不能制,虽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。善爱人者无使恣纵,善自爱者亦无
-
·天地万物之理,出于静入于静;人心之理,发于静归于静。静者,万理之橐龠,万化之枢纽也。
-
·先事体怠神昏,事到手忙脚乱,事过心安意散,此事之贼也,兵家尤不利此。
-
·有二三道义之友,数日别,便相思。以为世俗之念,一别便生;亲厚之情,一别便疏。余曰:君
-
·室中之斗,市上之争,彼所据各有一方也。一方之见皆是己非人,而济之以不相下之气,故宁死
-
·是把钥匙都开底锁,只看投簧不投簧。
-
·天地盈虚消息是一个套子,万物生长收藏是一副印板。
-
·印书先要个印板真,为陶先要个模子好。以邪官举邪官,以俗士取俗士,国欲治,得乎?
-
·《易》称道济天下,而吾儒事业动称行道济时、济世安民。圣人未尝不贵济也。舟覆矣,而保
-
·审势量力,固智者事,然理所当为而值可为之地,圣人必做一番,计不得成败。如围成不克,何
-
·天下事皆实理所为,未有无实理而有事物者也。幻家者流无实用而以形惑人。呜呼!不窥其实
-
·吾人浑是一天,故日用起居食息,念念时时事事,便当以天自处。
-
·口塞而鼻气盛,鼻塞而口气盛,鼻口俱塞,胀闷而死。治河者不可不知也。故欲其力大而势急,
-
·以虚养心,以德养身,以善养人,以仁养天下万物,以道养万世。养之义大矣哉!
-
·入庙不期敬而自敬,入朝不期肃而自肃,是以君子慎所入也。见严师则收敛,见狎友则放恣,是
-
·事见到无不可时便斩截做,不要留恋,儿女子之情不足以语办大事者也。
-
·兵革之用,德化之衰也。自古圣人亦甚盛德,即不过化存神,亦能久道成孚,使彼此相安于无事
-
·人间等子多不准,自有准等儿,人又不识。我自是定等子底人,用底是时行天平法马。
-
·余待小人不能假辞色,小人或不能堪。年友王道源危之曰:“今世居官切宜戒此,法度是朝廷
-
·二帝三王功业原不难做,只是人不曾理会,譬之遥望万丈高峰,何等巍峨,他地步原自逶迤,上
-
·“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”,此是千古严师。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,此是千古严刑。
-
·六合是个情世界,万物生于情死于情。至人无情,圣人调情,君子制情,小人纵情。
-
·横吞八极水,细数九牛毛。
-
·世有十态,君子免焉:无武人之态——粗豪,无妇人之态——柔懦,无儿女之态——娇稚,无市
-
·工夫全在冷清时,力量全在浓艳时。
-
·做上官底只是要尊重,迎送欲远,称呼欲尊,拜跪欲恭,供具欲丽,酒席欲丰,驺从欲都,伺候欲
-
·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,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。凡一切不急之物,供耳目之玩好,
-
·或问:“怨尤之念,底是难克,奈何?”曰:“君自来怨尤,怨尤出甚底?天之水旱为虐,不怕人怨
-
·以粗疏心看古人亲切之语,以烦躁心看古人静深之语,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细之语,以浅狭心看
-
·天下之大防五,不可一毫溃也,一溃则决裂不可收拾。宇内之大防,上下名分是已;境外之大
-
·天地只一个光明,故不言而人信。
-
·有进用,有退用;有虚用,有实用;有缓用,有骤用;有默用,有不用之用。此八用者,宰事之
-
·两相磨荡,有皆损无俱全,特大小久近耳。利刃终日断割,必有缺折之时;砥石终日磨砻,亦有
-
·凡在我者都是分内底,在天在人者都是分外底。学者要明于内外之分,则在内缺一分便是不成
-
·新法非十有益于前,百无虑于后,不可立也。旧法非于事万无益,于理大有害,不可更也。要在
-
·只隔一丝便算不得透彻之悟,须是入筋肉、沁骨髓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