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圣人制礼,本以体人情,非以拂之也。圣人之心非不因人情之所便而各顺之,然顺一时便一人,
-
·仕途上只应酬,无益人事,工夫占了八分,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?我尝自喜行三种方便,
-
·圣人之私,公;众人之公,私。
-
·顺其自然,只有一毫矫强,便不是;得其本有,只有一毫增益,便不是。
-
·尧舜功业如此之大,道德如此之全,孔子称赞不啻口出。在尧舜心上有多少缺然不满足处,道
-
·天地万物,只是一个渐,故能成,故能久。所以成物悠者,渐之象也。久者,渐之积也。天地万
-
·圣主在上,只留得一种天理民彝经常之道在,其余小道曲说、异端横议,斩然芟除,不遗余类。
-
·才逢乐处须知苦,既没闲时那有忙?
-
·人生得有余气,便有受用处。言尽口说,事尽意做,此是薄命子。
-
·申、韩亦王道之一体,圣人何尝废刑名不综核?四凶之诛,舜之申、韩也;少正卯之诛,侏儒之
-
·辨学术,谈治理,直须穷到至处,让人不得。所谓“宗庙朝廷便便言”者,盖道理古今之道理,
-
·临义莫计利害,论人莫计成败。
-
·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,事有不测,时有不给,常有余于期限之内,有多少受用处。
-
·“平”之一字极有意味,所以至治之世只说个天下平。或言:水无高下,一经流注无不得平。
-
·曲如炼铁钩,直似脱弓弦,不觅封侯贵,何为死道边。
-
·天地发万物之气,到无外处止;收敛之气,到无内处止。不至而止者,非本气不足则客气相夺
-
·玄奇之疾,医以平易;英发之疾,医以深沉;阔大之疾,医以充实。不远之复,不若未行之审也
-
·茂林芳树,好鸟之媒也;污池浊渠,秽虫之母也。气类之自然也。善不与福期,恶不与祸招。
-
·人君有欲,前后左右之幸也。君欲一,彼欲百,致天下乱亡。则一欲者受祸,而百欲者转事他人
-
·骄惯之极,父不能制子,君不能制臣,夫不能制妻,身不能自制。视死如饴,何威之能加?视恩为
-
·磨墨得省身克己之法,膏笔得用人处事之法,写字得经世宰物之法。
-
·圣人垂世则为持衡之言,救世则有偏重之言。持衡之言,达之天下万世者也,可以示极。偏重
-
·有过彭泽者,值盛夏,风涛拍天。及其反也,则隆冬矣,坚冰可履。问旧馆人:“此何所也?”曰
-
·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,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?面不自见,借镜以见,若手则吾自见之矣。镜
-
·过也,人皆见之,乃见君子。今人无过可见,岂能贤于君子哉?缘只在文饰弥缝上做工夫,费尽
-
·万般好事说为,终日不为;百种贪心要足,何时是足?
-
·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,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。
-
·所贵乎刚者,贵其能胜己也,非以其能胜人也。子路不胜其好勇之私,是为勇字所伏,终不成个
-
·闻世上不平事,便满腹愤懑,出激切之语,此最浅夫薄子,士君子之大戒。
-
·心不坚确,志不奋扬,力不勇猛,而欲徙义改过,虽千悔万悔,竟无补于分毫。
-
·人有言不能达意者,有其状非其本心者,有其言貌诬其本心者。君子观人,与其过察而诬人之
-
·平居无事之时,则丈夫不可绳以妇人之守也;及其临难守死,则当与贞女列妇比节。接人处众
-
·君子洗得此心净,则两间不见一尘;充得此心尽,则两间不见一碍;养得此心定,则两间不见
-
·絜矩是强恕事,圣人不絜矩。他这一副心肠原与天下打成一片,那个是矩?那个是絜?
-
·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。贤者以下便露圭角,费声色做出来,只见张皇。
-
·气盛便没涵养。
-
·君子之处事有真见矣,不遽行也,又验众见,察众情。协诸理而协,协诸众情众见而协,则断以
-
·“恭敬谦谨”,此四字有心之善也;“狎侮傲凌”,此四字有心之恶也。人所易知也。至于“
-
·事前忍易,正事忍难;正事悔易,事后悔难。
-
·圣门工夫有两途:“克己复礼”,是领恶以全好也,四夷靖则中国安。“先立乎其大者”,是正
-
·冲繁地、顽钝人、纷杂事、迟滞期、拂逆时,此中最好养火。若决裂愤激,悔不可言。耐得过
-
·处世常过厚无害,惟为公持法则不可。
-
·常使天君为主,万感为客便好。只与他平交,已自亵其居尊之体,若跟他走去走来,被他愚弄掇
-
·祸莫大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,仇莫深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。
-
·无盐而脂粉,犹可言也;西施而脂粉,不仁甚矣。
-
·值万古纲常,先立定自家地步;做两间事业,先推开物我藩篱。
-
·圣人之道不奇,才奇便是贤者。
-
·六合都是情世界,惟朝堂官府为法世界,若也只徇情,世间更无处觅公道。
-
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,人能不护短,则长进者至矣。
-
·长戟利于锥而戟不可以为锥,猛虎勇于狸而虎不可以为狸。用小者无取于大,犹用大者无取于
-
·祸福者天司之,荣辱者君司之,毁誉者人司之,善恶者我司之。我只理会我司,别个都莫照管。
-
·水静柔而动刚,金动柔而静刚,木生柔而死刚,火生刚而死柔。土有刚有柔、不刚不柔,故金木
-
·水激逆流,火激横发,人激乱作,君子慎其所以激者。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,激之则君子可使
-
·过责望人,亡身之念也。君子相与,要两有退心,不可两有进心。自反者,退心也。故刚两进则
-
·顺心之言易入也,有害于治;逆耳之言裨治也,不可于人。可恨也!夫惟圣君以逆耳者顺于心,
-
·劝学者歆之以名利,劝善者歆之以福祥,哀哉!
-
·寄讲学诸友云:白日当天,又向蚁封寻爝火;黄金满室,却穿鹑结丐藜羹。
-
·天地不可知也,而吾知天地之所生。观其所生,而天地之性情形体俱见之矣。是故观子而知父
-
·阴阳征应,自汉儒穿凿附会,以为某灾祥应某政事,最迂。大抵和气致祥,戾气致妖,与作善降
-
·为政者贵因时。事在当因,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;事在当革,不为后人长不救之祸。
-
·扶持资质,全在学问,任是天资近圣,少此二字不得。三代而下无全才,都是负了在天底,欠了
-
·自孔子时,便说史不阙文,又曰文胜质则史,把史字就作了一伪字看。如今读史,只看他治乱兴
-
·三代以后,治天下只求个不敢。不知其不敢者,皆苟文以应上也。真敢在心,暗则足以蛊国家,
-
·圣人制规矩不制方圆,谓规矩可为方圆,方圆不能为方圆耳。
-
·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-
·自家作人,自家十分晓底,乃虚美熏心,而喜动颜色,是为自欺。别人作人,自家十分晓底,乃明
-
·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,故舜五臣、周十乱,其余所用皆小德小贤,方能兴化致治。天下事不是
-
·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,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,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,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,世人
-
·人人因循昏忽,在醉梦中过了一生,坏废了天下多少事!惟忧勤惕励之君子常自惺惺爽觉。
-
·君子处事,主之以镇静有主之心,运之以圆活不拘之用,养之以从容敦大之度,循之以推行有渐
-
·在上者当慎无名之赏。众皆藉口以希恩,岁遂相沿为故事,故君子恶苟恩。苟恩之人,顾一时,
-
·圣人胸中万理浑然,寂时则如悬衡鉴,感之则若决江河,未有无故自发一善念。善念之发,胸中
-
·轻重只在毫厘,长短只争分寸。明者以少为多,昏者惜零弃整。
-
·余有责善之友,既别两月矣,见而问之曰:“近不闻仆有过?”友曰:“子无过。”余曰:“此吾
-
·圣人不矫。
-
·天之生民非为君也,天之立君以为民也,奈何以我病百姓?夫为君之道无他,因天地自然之利而
-
·满面目都是富贵,此是市井小儿,不堪入有道门墙,徒令人呕吐而为之羞耳。若见得大时,舜禹
-
·无理之言不能惑世诬人,只是他聪明才辩附会成一段话说,甚有滋味。无知之人欣然从之,乱
-
·吴越之战利用智,羌胡之战利用勇。智在相机,勇在养气。相机者务使鬼神不可知,养气者务
-
·学者只看得世上万事万物种种是道,此心才觉畅然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