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,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。
-
·变民风易,变士风难;变士风易,变仕风难。仕风变,天下治矣。
-
·天地所以信万物,圣人所以安天下,只是一个“常”字。常也者,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。常一
-
·四时惟冬是天地之性,春夏秋皆天地之情,故其生万物也,动气多而静气少。
-
·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,春秋之时文也,未尝见春秋时人学三代。《史记》、《汉
-
·诗辞要如哭笑,发乎情之不容已,则真切而有味。果真矣,不必较工拙。后世只要学诗辞,然工
-
·进食于亲,侑而不劝;进言于亲,论而不谏;进侍于亲,和而不庄。亲有疾忧而不悲,身有疾形
-
·进德修业在少年,道明德立在中年,义精仁熟在晚年。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,五十以后愈
-
·以激为直,以浅为诚,皆贤者之过。
-
·顺其自然,只有一毫矫强,便不是;得其本有,只有一毫增益,便不是。
-
·曲如炼铁钩,直似脱弓弦,不觅封侯贵,何为死道边。
-
·示儿云:门户高一尺,气焰低一丈。华山只让天,不怕没人上。
-
·无可知处,尽有可知之人,而忽之谓之瞽。可知处,尽有不可知之人,而忽之亦谓之瞽。
-
·孝子之事亲也,上焉者先意,其次承志,其次共命。共命,则亲有未言之志不得承也;承志,则
-
·抱得不哭孩儿易,抱得孩儿不哭难。
-
·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,陨身败家之贼,如何纵容得他?
-
·战国是个残酷底气运、巧伪底世道。君非富强之术不讲,臣非功利之策不行。六合正气独钟
-
·把矜心要去得毫发都尽,只有些须意念之萌,面上便带着。圣贤志大心虚,只见得事事不如人,
-
·吃这一箸饭是何人种获底?穿这一匹帛是何人织染底?大厦高堂如何该我住居?安车驷马如何
-
·余参政东藩日,与年友张督粮临碧在座,余以朱判封,笔浓字大,临碧曰:“可惜!可惜!”余擎
-
·乾坤尽大,何处容我不得?而到处不为人所容,则我之难容也。眇然一身而为世上难容之人,乃
-
·士有三不顾:行道济时人顾不得爱身,富贵利达人顾不得爱德,全身远害人顾不得爱天下。
-
·世之人常把好事让与他人做,而甘居己于不肖,又要掠个好名儿在身上,而诋他人为不肖。悲
-
·姑息依恋,是处人大病痛,当义处,虽处骨肉,亦要果断。鲁莽径直,是处事大病痛,当紧要处,
-
·圣人作用,皆以阴为主,以阳为客。阴所养者也,阳所用者也。天地亦主阴而客阳,二氏家全是
-
·伊尹看天下人无一个不是可怜底,伯夷看天下人无一个不是可恶底,柳下惠看天下人无一个不
-
·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边说去,固是衰世人心无忠厚之意。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责,若是素行孚
-
·恕心养到极处,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。
-
·礼与刑二者常相资也,礼先刑后,礼行则刑措,刑行则礼衰。
-
·法至于平,尽矣,君子又加之以恕。乃知平者,圣人之公也;恕者,圣人之仁也。彼不平者加之
-
·治道只要有先王一点心,至于制度文为,不必一一复古。有好古者,将一切典章文物都要反太
-
·水无渣,着土便浊;火无气,着木便烟。性无二,着气质便杂。
-
·党锢诸君只是褊浅无度量,身当浊世,自处清流,譬之泾渭,不言自别。正当遵海滨而处,以待
-
·理直而出之以婉,善言也,善道也。
-
·“明理省事”,此四字学者之要务。
-
·气运怕盈,故天下之势不可使之盈。既盈之势,便当使之损。是故不测之祸、一朝之忿,非目
-
·与小人处,一分计较不得,须要放宽一步。
-
·举世之议论有五:求之天理而顺,即之人情而安,可揆圣贤,可质神明,而不必于天下所同,曰公
-
·天不可欺,人不可欺,何处瞒藏些子?性分当尽,职分当尽,莫教欠缺分毫。
-
·今人不如古人,只是无学无识。学识须从三代以上来,才正大、才中平。今只将秦、汉以来见
-
·除不了“我”,算不得学问。
-
·断之一事,原谓义所当行,却念有牵缠,事有掣碍,不得脱然爽洁。才痛煞煞下一个“断”字,
-
·即做人在世间,便要劲爽爽立铮铮底,若如春蚓秋蛇,风花雨絮,一生靠人作骨,恰似世上多了
-
·人君有欲,前后左右之幸也。君欲一,彼欲百,致天下乱亡。则一欲者受祸,而百欲者转事他人
-
·汉儒杂道,宋儒隘道。宋儒自有宋儒局面,学者若入道,且休著宋儒横其胸中,只读六经、四书
-
·文章有八要:简、切、明、尽、正、大、温、雅。不简则失之繁冗,不切则失之浮泛,不明则
-
·祸福是气运,善恶是人事,理常相应,类亦相求。若执福善祸淫之说而使之不爽,而为善之心衰
-
·官吏不要钱,男儿不做贼,女子不失身,才有了一分人。连这个也犯了,再休说别个。
-
·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,便是真体认。
-
·盗莫大于瞒心昧己,而窃劫次之。
-
·于天理汲汲者,于人欲必淡。于私事耽耽者,于公务必疏。于虚文烨烨者,于本实必薄。
-
·六经之文不相师也,而后世不敢轩轾。后之为文者,吾惑矣。拟韩临柳,效马学班,代相祖述,
-
·近世士风大可哀已。英雄豪杰本欲为宇宙树立大纲常、大事业,今也,驱之俗套,绳以虚文,不
-
·习威仪容止,甚不打紧,必须是瑟僴中发出来,才是盛德光辉。那个不严厉,不放肆?庄重不为
-
·言教不如身教之行也,事化不如意化之妙也。事化信,信则不劳而教成;意化神,神则不知而
-
·名分者,天下之所共守者也。名分不立,则朝廷之纪纲不尊而法令不行。圣人以名分行道,曲
-
·人皆知异端之害道,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。见理不明,似是而非,或骋浮词以乱真,或执偏
-
·霸者,豪强威武之名,非奸盗诈伪之类。小人之情,有力便挟力,不用伪;力不足而济以谋,便
-
·任是权奸当国,也用几个好人做公道,也行几件好事收人心。继之者欲矫前人以自高,所用之
-
·才逢乐处须知苦,既没闲时那有忙?
-
·一先达为文,示予令改之,予谦让,先达曰:“某不护短,即令公笑我,只是一人笑,若为我回护,
-
·道者,天下古今共公之理,人人都有分底。道不自私,圣人不私道,而儒者每私之,曰“圣人之
-
·当需莫厌久,久时与得时相邻。若愤其久也而决绝之,是不能忍于斯须而甘弃前劳,坐失后得
-
·“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”,此舜时狱也。以舜之圣,皋陶之明,听比屋可封之民,当淳朴未散
-
·学者读书,只替前人解说,全不向自家身上照一照。譬之小郎替人负货,努尽筋力,觅得几文钱
-
·汤、武之诰、誓,尧、舜之所悲,桀、纣之所笑也。是岂不示信于民而白己之心乎?尧、舜曰:
-
·人情天下古今所同,圣人惧其肆,特为之立中以防之,故民易从。有乱道者从而矫之,为天下古
-
·太朴,天地之命脉也,太朴散而天地之寿夭可卜矣,故万物蕃则造化之元精耗散。木多实者根
-
·今之用人,只怕无去处,不知其病根在来处。今之理财,只怕无来处,不知其病根在去处。
-
·精存则生神,精散则生形。太乙者,天地之神也;万物者,天地之形也。太乙不尽而天地存,万
-
·圣学下手处是无不敬,住脚处是恭而安。
-
·名实如形影,无实之名,造物所忌,而矫伪者贪之,暗修者避之。
-
·不怕炊不熟,只愁断了火。火不断时,炼金煮砂可使为水做泥。而今冷灶清锅,却恁空忙作甚。
-
·治人治法不可相无,圣人竭耳目力,此治人也。继之以规矩准绳、六律五音,此治法也。说者
-
·临义莫计利害,论人莫计成败。
-
·居乡而囿于数十里之见,硁硁然守之也,百攻不破。及游大都,见千里之事,茫然自失矣。居今
-
·诚与才合,毕竟是两个,原无此理。盖才自诚出,才不出于诚,算不得个才,诚了自然有才。今
-
·无盐而脂粉,犹可言也;西施而脂粉,不仁甚矣。
-
·封建自五帝已然,三王明知不便,势与情不得不用耳。夏继虞,而诸侯无罪,安得废之?汤放桀,
-
·世之人何尝不用心?都只将此心错用了。故学者要知所用心,用于正而不用于邪,用于要而不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