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《太玄》虽终身不看亦可。
-
·使气最害事,使心最害理。君子临事,平心易气。
-
·天地有真气,有似气,故有凤凰则有昭明,有粟谷则有稂莠。兔葵似葵,燕麦似麦,野菽似菽,槐
-
·未有冥行疾走于断崖绝壁之道而不倾跌者。
-
·少年只要想我见在干些什么事,到头成个什么人,这便有多少恨心,多少愧汗,如何放得自家过
-
·“安而后能虑”,止水能照也。
-
·圣王不必天而必我,我之天定而天之天随之。
-
·汤祷桑林,以身为牺,此史氏之妄也。按汤世十八年旱,至二十三年祷桑林,责六事,于是旱七
-
·不得罪于法易,不得罪于理难,君子只是不得罪于理耳。
-
·耐烦则为三王,不耐烦则为五霸。
-
·卑幼有过,慎其所以责让之者:对众不责,愧悔不责,暮夜不责,正饮食不责,正欢庆不责,正悲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余甚爱万籁无声萧然一室之趣。或曰:无乃太寂灭乎?曰:无边风月自在。
-
·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,后有诸长不能掩也,而惟一不善传。君子之动,可不慎与?
-
·屋漏尚有十目十手,为人上者,大庭广众之中,万手千目之地,譬之悬日月以示人,分毫掩护不
-
·古人爱人之意多,今日恶人之意多。爱人,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,我之教常易行。恶人,
-
·闲暇时留心不成,仓卒时措手不得。胡乱支吾,任其成败,或悔或不悔,事过后依然如昨。世之
-
·汉、唐而下,议论驳而至理杂,吾师宋儒。宋儒求以明道而多穿凿附会之谈,失平正通达之旨,
-
·万事万物有分别,圣人之心无分别,因而付之耳。譬之日因万物以为影,水因万川以顺流,而日
-
·心术、学术、政术,此三者不可不辨也。心术要辨个诚伪,学术要辨个邪正,政术要辨个王伯,
-
·捱不过底事,莫如早行;悔无及之言,何似休说。
-
·三代以后,治天下只求个不敢。不知其不敢者,皆苟文以应上也。真敢在心,暗则足以蛊国家,
-
·不是与诸君不谈奥妙,古今奥妙不似《易》与《中庸》,至今解说二书,不似青天白日,如何又
-
·圣人低昂气化,挽回事势,如调剂气血,损其侈不益其强,补其虚不甚其弱,要归于平而已。不
-
·恒言“疏懒勤谨”,此四字每相因。懒生疏,谨自勤。圣贤之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?知天下皆
-
·休诿罪于气化,一切责之人事;休过望于世间,一切求之我身。
-
·坐间皆谈笑,而我色庄;坐间皆悲感,而我色怡。此之谓乖戾,处己处人两失之。
-
·一家之中,要看得尊长尊,则家治。若看得尊长不尊,如何齐他?得其要在尊长自修。
-
·师无往而不在也,乡国天下古人师善人也,三人行则师恶人矣。予师不止此也,鹤之父子,蚁之
-
·各自责则天清地宁,各相责则天翻地覆。
-
·人有言不能达意者,有其状非其本心者,有其言貌诬其本心者。君子观人,与其过察而诬人之
-
·天之生民非为君也,天之立君以为民也,奈何以我病百姓?夫为君之道无他,因天地自然之利而
-
·观七十二候者,谓物知时,非也,乃时变物耳。
-
·难乎能忍,妙在不言。
-
·担当处都要个自强不息之心,受用处都要个有余不尽之意。
-
·恕心养到极处,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。
-
·人一生不闻道,真是可怜。
-
·大丈夫不怕人,只是怕理;不恃人,只是恃道。
-
·圣人作用,皆以阴为主,以阳为客。阴所养者也,阳所用者也。天地亦主阴而客阳,二氏家全是
-
·周子《太极图》第二圈子是分阴分阳,不是根阴根阳。世间没这般截然气化,都是互为其根耳
-
·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,陨身败家之贼,如何纵容得他?
-
·疏于料事而拙于谋身,明哲者之所惧也。
-
·奋始怠终,修业之贼也;缓前急后,应事之贼也;躁心浮气,畜德之贼也;疾言厉色,处众之贼
-
·圣人不示人以难法,其所行者,天下万世之可能者也;其所言者,天下万世之可知者也。非圣
-
·世上没个好做底官,虽抱关之吏,也须夜行早起,方为称职。才说做官好,便不是做官的人。
-
·只一个贪爱心,第一可贱可耻。羊马之于水草,蝇蚁之于腥膻,蜣螂之于积粪,都是这个念头。
-
·天者未定之命,命者已定之天。天者大家之命,命者各物之天。命定而吉凶祸福随之也,由不
-
·自家作人,自家十分晓底,乃虚美熏心,而喜动颜色,是为自欺。别人作人,自家十分晓底,乃明
-
·小屈以求大伸,圣贤不为。吾道必大行之日然后见,便是抱关击柝,自有不可枉之道。松柏生
-
·造物之气有十:有中气,有纯气,有杂气,有戾气,有似气,有大气,有细气,有闲气,有变气,有常
-
·看得真幻景,即身不吾有何伤?况把世情婴肺腑;信得过此心,虽天莫我知奚病?那教流语恼胸
-
·古者乡有缙绅,家邦受其庇荫,士民视为准绳。今也乡有缙绅,增家邦陵夺劳费之忧,开士民奢
-
·赦何为者?以为冤耶;当罪不明之有司;以为不冤耶,当报无辜之死恨。圣王有大庆,虽枯骨
-
·万水自发源处入百川,容不得;入江淮河汉,容不得。直流至海,则浩浩恢恢,不知江淮几时入
-
·有象而无体者,画人也,欲为而不能为。有体而无用者,塑人也,清净尊敬,享牺牲香火,而一无
-
·理圣人之口易,理众人之口难。圣人之口易为众人,众人之口难为圣人。岂直当时之毁誉,即
-
·六合之内,有一事一物相陵夺假借而不各居其正位,不成清世界;有匹夫匹妇冤抑愤懑而不得
-
·见前面之千里,不若见背后之一寸,故达观非难,而反观为难;见见非难,而见不见为难。此举
-
·为小人所荐者辱也,为君子所弃者耻也。
-
·激之以理法,则未至于恶也,而奋然为恶;愧之以情好,则本不徙义也,而奋然向义,此游说者
-
·愈进修愈觉不长,愈点检愈觉有非。何者?不留意作人,自家尽看得过;只日日留意向上,看得
-
·阴阳合时只管合,合极则离;离时只管离,离极则合。不极则不离不合,极则必离必合。
-
·著令甲者,凡以示天下万世,最不可草率,草率则行时必有滞碍。最不可含糊,含糊则行者得以
-
·“中”之一字,是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东西南北于四方。此是南面独尊道中底天子,仁义礼
-
·圣人处事,如日月之四照,随物为影;如水之四流,随地成形,己不与也。
-
·坐于广众之中,四顾而后语,不先声,不扬声,不独声。
-
·天下之民皆朝廷之民,皆天地之民,皆吾民。
-
·大凡与人情不近,即行能卓越,道之贼也。圣人之道,人情而已。
-
·分明认得自家是,只管担当直前做去。却因毁言辄便消沮,这是极无定力底,不可以任天下之
-
·百姓得所,是人君太平;君民安业,是人臣太平;五谷丰登,是百姓太平;大小和顺,是一家太
-
·涵养如培脆萌,省察如搜田蠹,克治如去盘根。涵养如女子坐幽闺,省察如逻卒辑奸细,克治如
-
·兵革之用,德化之衰也。自古圣人亦甚盛德,即不过化存神,亦能久道成孚,使彼此相安于无事
-
·天下事皆实理所为,未有无实理而有事物者也。幻家者流无实用而以形惑人。呜呼!不窥其实
-
·只一条线把紧,要机括提掇得醒,满眼景物都生色,到处鬼神都响应。
-
·万物得气之先。
-
·问:严子陵何如?曰:富贵利达之世不可无此种高人。但朋友不得加于君臣之上,五臣与舜同僚
-
·门户可以托父兄,而丧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;生育可以由父母,而求疾蹈险非父母所得由。为
-
·铦矛而秫梃,金矢而秸弓,虽有《周官》之法度而无奉行之人,典谟训诰何益哉!
-
·无用之朴,君子不贵。虽不事机械变诈,至于德慧术知,亦不可无。
-
·父母在难,盗能为我救之,感乎?曰:此不世之恩也,何可以弗感?设当用人之权,此人求用,可荐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