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水之流行也,碍于刚则求通于柔;智者之于事也,碍于此则求通于彼。执碍以求通,则愚之甚
-
·治道只要有先王一点心,至于制度文为,不必一一复古。有好古者,将一切典章文物都要反太
-
·小家学问不可以语广大,溷障学问不可以语易简。
-
·某尝入一富室,见四海奇珍山积,曰:“某物予取诸蜀,某物予取诸越,不远数千里,积数十年以
-
·作人怕似渴睡汉,才唤醒时睁眼若有知,旋复沉困,竟是寐中人。须如朝兴栉盥之后,神爽气清
-
·盈天地间只靠二种人为命,曰农夫、织妇。却又没人重他,是自戕其命也。
-
·苍松古柏与夭桃秾李争妍,重较鸾镳与冲车猎马争步,岂直不能,亦可丑矣。
-
·莫以勤劳怨辛苦,朝庭觅你做奶母。
-
·处天下事,前面常长出一分,此之谓豫;后面常余出一分,此之谓裕。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
-
·忧世者与忘世者谈,忘世者笑;忘世者与忧世者谈,忧世者悲。嗟夫!六合骨肉之泪,肯向一室
-
·举大事,动众情,必协众心而后济。不能尽协者,须以诚意格之,恳言入之。如不格不入,须委
-
·任难任之事,要有力而无气;处难处之人,要有知而无言。
-
·道眼在是非上见,情眼在爱憎上见。物眼无别白,浑沌而已。
-
·天地只一个光明,故不言而人信。
-
·创业之君,当海内属目倾听之时,为一切雷厉风行之法,故令行如流,民应如响。承平日久,法
-
·六合是我底六合,那个是人;我是六合底我,那个是我。
-
·以果下车驾骐骥,以盆池水养蛟龙,以小廉细谨绳英雄豪杰,善官人者笑之。
-
·自家身子,原是自己心去害他,取祸招尤,陷于危败,更不干别个事。
-
·谁见八珍能半饱,我欲一捷便收兵。
-
·真正受用处,十分用不得一分,那九分都无些干系,而拼死忘生忍辱动气以求之者,皆九分也。
-
·国家之取士以言也,固将曰言如是行必如是也,及他日效用,举背之矣。今闾阎小民立片纸,凭
-
·圣人在上,能使天下万物各止其当然之所,而无陵夺假借之患,夫是之谓各安其分而天地位焉
-
·圣人一无所昏。
-
·名望甚隆,非大臣之福,如素行无愆,人言不足仇也。
-
·“与禽兽奚择哉?于禽兽又何难焉!”此是孟子大排遣。初爱敬人时,就安排这念头,再不生气
-
·人之视小过也,愧怍悔恨,如犯大恶,夫然后能改。“无伤”二字,修己者之大戒也。
-
·休诿罪于气化,一切责之人事;休过望于世间,一切求之我身。
-
·只泰了,天地万物皆志畅意得,欣喜欢爱,心身家国天下无一毫郁阏不平之气,所谓八达四通,
-
·战国是个残酷底气运、巧伪底世道。君非富强之术不讲,臣非功利之策不行。六合正气独钟
-
·不以外至者为荣辱,极有受用处,然须是里面分数足始得。今人见人敬慢辄有喜愠心,皆外重
-
·汉儒杂道,宋儒隘道。宋儒自有宋儒局面,学者若入道,且休著宋儒横其胸中,只读六经、四书
-
·或问修己之道,曰:无“鲜克有终”。问治人之道,曰:“无忿疾于顽”。
-
·迷人之迷,其觉也易;明人之迷,其觉也难。
-
·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,又要知言者意向,又要知言者识见,又要知言者气质,则听不爽矣。
-
·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,更无别个。形者气所附,以为凝结;气者形所托,以为运动。无气则
-
·身者,道之舆也。身载道以行,道非载身以行也。故君子道行则身从之以进,道不行则身从之
-
·治世之大臣不避嫌,治世之小臣无横议。
-
·掩护勿攻,屈服勿怒,此用威者之所当知也。无功勿赏,盛宠勿加,此用爱者之所当知也。反是
-
·阳为客,阴为主;动为客,静为主;有为客,无为主;万为客,一为主。
-
·生来不敢拂吾发,义到何妨断此头。
-
·官贵精不贵多,权贵一不贵分。大都之内,法令不行,则官多权分之故也,故万事俱弛。
-
·被发于乡邻之斗,岂是恶念头?但类于从井救人矣。圣贤不为善于性分之外。
-
·徇情而不废法,执法而不病情,居官之妙悟也。圣人未尝不履正奉公,至其接人处事大段圆融
-
·长者有议论,唯唯而听,无相直也。有咨询,謇謇而对,无遽尽也。此卑幼之道也。
-
·治人治法不可相无,圣人竭耳目力,此治人也。继之以规矩准绳、六律五音,此治法也。说者
-
·御众之道,赏罚其小者,赏罚小,则大者劝惩。甚者,赏罚甚者,费省而人不惊。明者,人所共知
-
·责人要含蓄,忌太尽;要委婉,忌太直;要疑似,忌太真。今子弟受父兄之责也,尚有所不堪,
-
·天下之大防五,不可一毫溃也,一溃则决裂不可收拾。宇内之大防,上下名分是已;境外之大
-
·言语不到千该万该,再休开口。
-
·伏羲以前是一截世道,其治任之而已,己无所与也。五帝是一截世道,其治安之而已,不扰民也
-
·尧、舜、周、孔之道如九达之衢,无所不通。如代明之日月,无所不照。其余有所明必有所昏
-
·儒者惟有建业立功是难事,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讲学著述。人未尝尽试所言,恐试后纵不邪气,
-
·“察言观色,度德量力”,此八字处世处人一时少不得底。
-
·得良医而挠之,与委庸医而听之,其失均。
-
·日食脍炙者,日见其美,若不可一日无。素食三月,闻肉味只觉其腥矣。今与脍炙人言腥,岂不
-
·曲木恶绳,顽石恶攻,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。
-
·余少时曾泄当密之语,先君责之。对曰:“已戒闻者,使勿泄矣。”先君曰:“子不能必子之口
-
·居官只一个快性,自家讨了多少便宜,左右省了多少负累,百姓省了多少劳费。
-
·或问:虑以下人,是应得下他不?曰:若应得下他,如子弟之下父兄,这何足道?然亦不是卑谄而
-
·有涵养人,心思极细,虽应仓卒,而胸中依然暇豫,自无粗疏之病。心粗便是学不济处。
-
·圣人处事,有变易无方底,有执极不变底,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,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,惟其可
-
·凡为外所胜者,皆内不足也;为邪所夺者,皆正不足也。二者如持衡,然这边低一分,那边即昂
-
·只竟夕点检,今日说得几句话,关系身心;行得几件事,有益世道,自慊自愧,恍然独觉矣。若
-
·有道之言,得之心悟;有德之言,得之躬行。有道之言弘畅,有德之言亲切。有道之言如游万
-
·齐,以刀切物,使参差者就于一致也。家人恩胜之地,情多而义少,私易而公难,若人人遂其欲,
-
·苦处是正容谨节,乐处是手舞足蹈,这个乐又从那苦处来。
-
·知其不可为而遂安之者,达人智士之见也。知其不可为而犹极力以图之者,忠臣孝子之心也。
-
·或问:士希贤,贤希圣,圣希天,何如?曰:体味之不免有病。士、贤、圣,皆志于天,而分量有大
-
·克一分、百分、千万分,克得尽时,才见有生真我;退一步、百步、千万步,退到极处,不愁无
-
·天地盈虚消息是一个套子,万物生长收藏是一副印板。
-
·审势量力,固智者事,然理所当为而值可为之地,圣人必做一番,计不得成败。如围成不克,何
-
·天下之祸,多隐成而卒至,或偶激而遂成。隐成者贵预防,偶激者贵坚忍。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未试于火皆纯金也,未试于事皆完人也。惟圣人无往而不可。下圣人一等,皆有所不足,皆可
-
·亡我者我也,人不自亡,谁能亡之?
-
·千载而下,最可恨者乐之无传,士大夫视为迂阔无用之物,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。
-
·柔而从人于恶,不若直而挽人于善。直而挽人于善,不若柔而挽人于善之为妙也。
-
·上达无一顿底,一事有一事之上达,如洒扫应对,食息起居,皆有精义入神处。一步有一步上达
-
·对左右言,四顾无愧色;对朋友言,临别无戒语,可谓光明矣,胸中何累之有?
-
·福莫美于安常,祸莫危于盛满。天地间万物万事,未有盛满而不衰者也。而盛满各有分量,惟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