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掩护勿攻,屈服勿怒,此用威者之所当知也。无功勿赏,盛宠勿加,此用爱者之所当知也。反是
-
·乾与姤,坤与复,对头相接不间一发,乾坤尽头处即复起头处,如呼吸之相连,无有断续,一断便
-
·扶持资质,全在学问,任是天资近圣,少此二字不得。三代而下无全才,都是负了在天底,欠了
-
·君子言见闻,不言不见闻;言有益,不言不益。
-
·当尊严之地,大众之前,震怖之景,而心动气丧,只是涵养不定。
-
·无以小事动声色,亵大人之体。
-
·礼义之大防,坏于众人一念之苟。譬如由径之人,只为一时倦行几步,便平地踏破一条蹊径。
-
·常使精神在心目间,便有主而不眩。于客感之交,只一昏昏,便是胡乱应酬。岂无偶合?终非心
-
·吾初念只怕天知,久久来不怕天知,又久久来只求天知,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心怕二三,情怕一。
-
·稠众中一言一动,大家环向而视之,口虽不言,而是非之公自在。果善也,大家同萌爱敬之念;
-
·春夏秋冬不是四个天,东西南北不是四个地,温凉寒热不是四种气,喜怒哀乐不是四张面。
-
·长者有议论,唯唯而听,无相直也。有咨询,謇謇而对,无遽尽也。此卑幼之道也。
-
·口塞而鼻气盛,鼻塞而口气盛,鼻口俱塞,胀闷而死。治河者不可不知也。故欲其力大而势急,
-
·巧者,气化之贼也,万物之祸也,心术之蠹也,财用之灾也,君子不贵焉。
-
·人君者,天下之所依以忻戚者也。一念怠荒,则四海必有废弛之事;一念纵逸,则四海必有不
-
·悟有顿,修无顿。立志在尧,即一念之尧;一语近舜,即一言之舜;一行师孔,即一事之孔,而
-
·论理要精详,论事要剀切,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。若切中人情,人必难堪,故君子不尽人之情,
-
·一人覆屋以瓦,一人覆屋以茅,谓覆瓦者曰:“子之费十倍予,然而蔽风雨一也。”覆瓦者曰:
-
·造化之精,性天之妙,惟静观者知之,惟静养者契之,难于纷扰者道。故止水见星月,才动便光
-
·情有可通,莫于旧有者过裁抑,以生寡恩之怨;事在得已,莫于旧无者妄增设,以开多事之门。
-
·天下之势,顿可为也,渐不可为也。顿之来也骤,渐之来也远。顿之著力在终,渐之著力在始。
-
·断则心无累。或曰:断用在何处?曰:谋后当断,行后当断。
-
·论人情只往薄处求,说人心只往恶边想,此是私而刻底念头,自家便是个小人。古人责人每于
-
·以圣贤之道教人易,以圣贤之道治人难。以圣贤之道出口易,以圣贤之道躬行难。以圣贤之道
-
·因偶然之事,立不变之法;惩一夫之失,苦天下之人。法莫病于此矣。近日建白,往往而然。
-
·小廉曲谨之士,循途守辙之人,当太平时使治一方、理一事,尽能奉职。若定难决疑,应卒蹈险
-
·言一也,出由之口,则信且从;出跖之口,则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。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
-
·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”,有志者事竟成,那怕一生昏弱。“内视之谓明,反
-
·圣人一无所昏。
-
·仁者寿,生理完也;默者寿,元气定也;拙者寿,元神固也。反此皆夭道也,其不然,非常理耳。
-
·流俗污世中真难做人,又跳脱不出,只是清而不激就好。
-
·圣人不矫。
-
·不知天地观四时,不知四时观万物。四时分成是四截,总是一气呼吸。譬如釜水寒温热凉,随
-
·为恶惟恐人知,为善惟恐人不知,这是一副甚心肠?安得长进?
-
·愚爱谈医,久则厌之。客言及者,告之曰:“以寡欲为四物,以食淡为二陈,以清心省事为四君
-
·试点检终日说话,有几句恰好底,便见所养。
-
·“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”,此是千古严师。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,此是千古严刑。
-
·民鲜耻可以观上之德,民鲜畏可以观上之威,更不须求之民。
-
·正学不明,聪明才辨之士各枝叶其一隅之见以成一家之说,而道始千歧百径矣。岂无各得?终
-
·只有无迹而生疑,再无有意而能掩者,可不畏哉!
-
·铨署楹帖:直者无庸我力,枉者我无庸力,何敢贪天之功;恩则以奸为贤,怨则以贤为奸,岂能
-
·谋天下后世事,最不可草草,当深思远虑。众人之识,天下所同也,浅昧而狃于目前。其次有众
-
·只大公了,便是包涵天下气象。
-
·曲木恶绳,顽石恶攻,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。
-
·天下之祸非偶然而成也,有辏合,有搏激,有积渐。辏合者杂而不可解,在天为风雨雷电,在身
-
·有人情之识,有物理之识,有事体之识,有事势之识,有事变之识,有精细之识,有阔大之识。此
-
·世上只有个道理是可贪可欲底,初不限于取数之多。何者?所性分定原是无限量底,终身行之
-
·齁鼾惊邻,而睡者不闻;垢污满背,而负者不见。
-
·极宽过厚足恭曲谨之人,乱世可以保身,治世可以敦俗。若草昧经纶,仓卒筹画,荷天下之重,
-
·刑、礼非二物也,皆令人迁善而去恶也,故远于礼则近于刑。
-
·世间事各有恰好处,慎一分者得一分,忽一分者失一分。全慎全得,全忽全失。小事多忽,忽小
-
·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,出于气质者第二,出于世俗者第三,出于自私者为下。道理见识可建
-
·太和之气虽贯彻于四时,然炎徼以南常热,朔方以北常寒,姑无论。只以中土言之,纯然暄燠而
-
·使众之道,不分职守则分日月,然后有所责成而上不劳,无所推委而下不奸。混呼杂命,概怒偏
-
·礼是圣人制底,情不是圣人制底。圣人缘情而生礼,君子见礼而得情。众人以礼视礼而不知其
-
·骄惯之极,父不能制子,君不能制臣,夫不能制妻,身不能自制。视死如饴,何威之能加?视恩为
-
·事出于意外,虽智者亦穷,不可以苛责也。
-
·不为三氏奴婢,便是两间翁主。三氏者何?一曰气质氏,生来气禀在身,举动皆其作使,如勇者
-
·君子洗得此心净,则两间不见一尘;充得此心尽,则两间不见一碍;养得此心定,则两间不见
-
·两君子无争,相让故也。一君子一小人无争,有容故也。争者,两小人也。有识者奈何自处于
-
·身不修而惴惴毁誉之是恤,学不进而汲汲焉荣辱之是忧,此学者之通病也。
-
·水至清不掩鱼鲕之细,练至白不藏蝇点之缁,故“清白”二字,君子以持身则可,若以处世,道
-
·莫向落花长太息,世间何物无终尽。
-
·当事者须有贤圣心肠、英雄才识。其谋国忧民也,出于恻怛至诚;其图事揆策也,必极详慎精
-
·义所当为,力所能为,心欲有为,而亲友挽得回,妻孥劝得止,只是无志。
-
·权之所在,利之所归也。圣人以权行道,小人以权济私。在上者慎以权与人。
-
·才逢乐处须知苦,既没闲时那有忙?
-
·把天地间真实道理作虚套子干,把世间虚套子作实事干,吁!所从来久矣。非霹雳手段,变此锢
-
·士鲜衣美食、浮谈怪说、玩日愒时,而以农工为村鄙;女傅粉簪花、冶容学态、袖手乐游,而
-
·古之士民,各安其业,策励精神,点检心事。昼之所为,夜而思之,又思明日之所为。君子汲汲
-
·用三代以前见识而不迂,就三代以后家数而不俗,可以当国矣。
-
·禅家有理障之说,愚谓理无障,毕竟是识障。无意识,心何障之有?
-
·宇宙内大情种,男女居其第一。圣王不欲裁割而矫拂之,亦不能裁割矫拂也。故通之以不可已
-
·朝廷法纪做不得人情,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,圣贤道理做不得人情,他人事做不得人情,我无力
-
·属纩之时,般般都带不得,惟是带得此心。却教坏了,是空身归去矣,可为万古一恨。
-
·圣门工夫有两途:“克己复礼”,是领恶以全好也,四夷靖则中国安。“先立乎其大者”,是正
-
·雪非薰蒸之化也,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,是干涸世界矣。然阴阳之气不交则绝,故有留滞之余。
-
·屋漏之地,可服鬼神;室家之中,不厌妻子,然后谓之真学真养。勉强于大庭广众之中,幸一时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