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御戎之道,上焉者德化心孚,其次讲信修睦,其次远驾长驱,其次坚壁清野,其次阴符智运,其次
-
·听言观行,是取人之道;乐其言而不问其人,是取善之道。今人恶闻善言,便訑訑曰:“彼能言
-
·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,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。
-
·自心得者,尚不能必其身体力行,自耳目入者,欲其勉从而强改焉,万万其难矣。故三达德不恃
-
·气运怕盈,故天下之势不可使之盈。既盈之势,便当使之损。是故不测之祸、一朝之忿,非目
-
·无所乐,有所苦,即父子不相保也,而况民乎!有所乐,无所苦,即戎狄且相亲也,而况民乎!
-
·圣人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,后世乃以天下之命易一身之尊,悲夫!吾不知得天下将以何为也。
-
·正学不明,聪明才辨之士各枝叶其一隅之见以成一家之说,而道始千歧百径矣。岂无各得?终
-
·见利向前,见害退后,同功专美于己,同过委罪于人,此小人恒态,而丈夫之耻行也。
-
·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便是肫肫其仁、天下一家滋味。然须推及鸟兽,又推及草
-
·凡人应酬多不经思,一向任情做去,所以动多有悔。若心头有一分检点,便有一分得处,智者之
-
·蕴藉之士深沉,负荷之士弘重,斡旋之士圆通,康济之士精敏。反是皆凡才也,即聪明辩博无补
-
·易衰歇而难奋发者,我也;易懒散而难振作者,众也;易坏乱而难整饬者,事也;易蛊敝而难
-
·圣贤之量空阔,事到胸中如一叶之泛沧海。
-
·生成者,天之道心;灾害者,天之人心。道心者,人之生成;人心者,人之灾害。此语众人惊骇
-
·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。
-
·昨见一少妇,行哭甚哀,声似贤节,意甚怜之。友人曰:“子得无视妇女乎?”曰:“非视也,见
-
·人流品格以君子小人定之大率有九等:有君子中君子,才全德备,无往不宜者也。有君子,优于
-
·一巨卿还家,门户不如做官时,悄然不乐,曰:“世态炎凉如是,人何以堪?”余曰:“君自炎凉,
-
·度之于长短也,权之于轻重也,不爽毫发,也要个掌尺提秤底。
-
·服砒霜巴豆者,岂不得肠胃一时之快,而留毒五脏以贼元气,病者暗受而不知也。养虎以除豺
-
·先难后获,此是立德立功第一个张主。若认得先难是了,只一向持循去,任千毁万谤也莫动心,
-
·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-
·器械与其备二之不精,不如精其一之为约,二而精之,万全之虑也。
-
·沾沾煦煦,柔润可人,丈夫之大耻也。君子岂欲与人乖戾?但自有正情真味,故柔嘉不是软美,
-
·恕心养到极处,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。
-
·强恕是最拙底学问,“三近”人皆可行,下此无工夫矣。
-
·太古之世,上下相忘,不言而信。中古上下求相孚,后世上下求相胜。上用法胜下,下用欺以避
-
·无损损,无益益,无通通,无塞塞,此调天地之道,理人物之宜也。然人君自奉无嫌于损损,于百
-
·万物安于知足,死于无厌。
-
·水无渣,着土便浊;火无气,着木便烟。性无二,着气质便杂。
-
·婴珠佩玉,服锦曳罗,而饿死于室中,不如丐人持一升之粟。是以明王贵用物,而诛尚无用者。
-
·闻人之善而掩覆之,或文致以诬其心;闻人之过而播扬之,或枝叶以多其罪。此皆得罪于鬼神
-
·静里看物欲,如业镜照妖。
-
·将古人心信今人,真是信不过;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,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。
-
·外勍敌五:声色、货利、名位、患难、晏安。内勍敌五:恶怒、喜好、牵缠、褊急、积惯。士
-
·士君子要养心气,心气一衰,天下万事分毫做不得。冉有只是个心气不足。
-
·天之生人,虽下愚亦有一窍之明。听其自为用而极致之,亦有可观,而不可谓之才。所谓才者,
-
·讲学论道于师友之时,知其心术之所藏何如也;饬躬励行于见闻之地,知其暗室之所为何如也
-
·人中黄之秽,天灵盖之凶,人人畏恶之矣。卧病于床,命在须臾,片脑、苏合、玉屑、金箔,固
-
·士君子只求四真:真心、真口、真耳、真眼。真心无妄念,真口无杂语,真耳无邪闻,真眼无错
-
·因偶然之事,立不变之法;惩一夫之失,苦天下之人。法莫病于此矣。近日建白,往往而然。
-
·未有冥行疾走于断崖绝壁之道而不倾跌者。
-
·有杀之为仁,生之为不仁者;有取之为义,与之为不义者;有卑之为礼,尊之为非礼者;有不
-
·辨学术,谈治理,直须穷到至处,让人不得。所谓“宗庙朝廷便便言”者,盖道理古今之道理,
-
·君子言见闻,不言不见闻;言有益,不言不益。
-
·自非生知之圣,未有言而不思者。貌深沉而言安定,若蹇若疑,欲发欲留,虽有失焉者,寡矣。
-
·天下之民皆朝廷之民,皆天地之民,皆吾民。
-
·一率作则觉有意味,日浓日艳,虽难事,不至成功不休;一间断则渐觉疏离,日畏日怯,虽易事,
-
·君子知其可知,不知其不可知。不知其可知则愚,知其不可知则凿。
-
·善用威者不轻怒,善用恩者不妄施。
-
·大车满载,蚊蚋千万集焉,其去其来,无加于重轻也。
-
·自井田废而窃劫始多矣。饱暖无资,饥寒难耐,等死耳。与其瘠僵于沟壑无人称廉,不若苟活
-
·圣人能用天下,而后天下乐为之用。圣人以心用天下,以形用心,用者,无用者也,众用之所恃
-
·诚与才合,毕竟是两个,原无此理。盖才自诚出,才不出于诚,算不得个才,诚了自然有才。今
-
·知费之为省,善省者也,而以省为省者愚,其费必倍。知劳之为逸者,善逸者也,而以逸为逸者
-
·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,是故道凝于宁静。
-
·德不怕难积,只怕易累。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,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。
-
·世上只有个道理是可贪可欲底,初不限于取数之多。何者?所性分定原是无限量底,终身行之
-
·天地万物,其情无一毫不与吾身相干涉,其理无一毫不与吾身相发明。
-
·吾人终日最不可游游荡荡,做空躯壳。
-
·法至于平,尽矣,君子又加之以恕。乃知平者,圣人之公也;恕者,圣人之仁也。彼不平者加之
-
·率真者无心过,殊多躁言轻举之失;慎密者无口过,不免厚貌深情之累。心事如青天白日,言
-
·先天,理而已矣;后天,气而已矣;天下,势而已矣;人情,利而已矣。理一而气、势、利三,
-
·谁见八珍能半饱,我欲一捷便收兵。
-
·养民之政,孟子云:“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。”韩子云: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。
-
·道不可言,才落言诠,便有倚着。
-
·春夏秋冬不是四个天,东西南北不是四个地,温凉寒热不是四种气,喜怒哀乐不是四张面。
-
·千万病痛只有一个根本,治千万病痛只治一个根本。
-
·凡在我者都是分内底,在天在人者都是分外底。学者要明于内外之分,则在内缺一分便是不成
-
·清人不借外景为襟怀,高士不以尘识染情性。
-
·天地之于万物,原是一贯。
-
·沉溺了,如神附,如鬼迷,全由不得自家,不怕你明见真知,眼见得深渊陡涧,心安意肯底直前撞
-
·一种不萌芽,六尘不缔构,何须度万众成罗汉三千?九边无夷狄,四海无奸雄,只宜销五兵铸金
-
·权贵之门,虽系通家知己也,须见面稀、行踪少就好。尝爱唐诗有“终日帝城里,不识五侯门
-
·听言不爽,非圣人不能。根以有成之心,蜚以近似之语,加之以不避嫌之事,当仓卒无及之际,
-
·君子所得不同,故其所行亦异。有小人于此,仁者怜之,义者恶之,礼者处之不失体,智者处之
-
·担当处都要个自强不息之心,受用处都要个有余不尽之意。
-
·水千流万派始于一源,木千枝万叶出于一本,人千酬万应发于一心,身千病万症根于一脏。眩
-
·受不得诬谤,只是无识度。除了当罪临刑,不得含冤而死,须是辨明。若诬蔑名行,闲言长语,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