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少年之情,欲收敛不欲豪畅,可以谨德;老人之情,欲豪畅不欲郁阏,可以养生。
-
·平生无一事可瞒人,此是大快乐。
-
·不怕炊不熟,只愁断了火。火不断时,炼金煮砂可使为水做泥。而今冷灶清锅,却恁空忙作甚。
-
·举世都是我心,去了这我心,便是四通八达,六合内无一些界限。要去我心,须要时时省察这念
-
·才有一段公直之气,而出言做事便露圭角,是大病痛。
-
·水之流行也,碍于刚则求通于柔;智者之于事也,碍于此则求通于彼。执碍以求通,则愚之甚
-
·古人之宽大,非直为道理当如此,然煞有受用处。弘器度以养德也,省怨怒以养气也,绝仇雠以
-
·异端者,本无不同而端绪异也。千古以来,惟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孔、孟一脉是正端,
-
·法至于平,尽矣,君子又加之以恕。乃知平者,圣人之公也;恕者,圣人之仁也。彼不平者加之
-
·羊肠之隘,前车覆而后车协力,非以厚之也。前车当关,后车停驾,匪惟同缓急,亦且共利害。
-
·王酒者,京师富店也。树百尺之竿,揭金书之帘,罗玉相之器,绘五楹之室,出十石之壶,名其馆
-
·身是心当,家是主人翁当,郡邑是守令当,九边是将帅当,千官是冢宰当,天下是天子当,道是圣
-
·一、中、平、常、白、淡、无,谓之七,无对。一不对万,万者一之分也。太过不及对,中者太
-
·非首任,非独任,不可为祸福先,福始祸端,皆危道也。士君子当大事时,先人而任,当知“慎果
-
·过责望人,亡身之念也。君子相与,要两有退心,不可两有进心。自反者,退心也。故刚两进则
-
·愚不肖者不能任道,亦不能贼道,贼道全是贤智。后世无识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,示天下以
-
·满目所见,世上无一物不有淫巧,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财货,误了世上多少生财底工夫
-
·文姜与弑桓公,武后灭唐子孙,更其国庙,此二妇者,皆国贼也,而祔葬于墓,祔祭于庙,礼法安
-
·尽聪明底是尽昏愚,尽木讷底是尽智慧。
-
·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,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,故于事鲜克有济。惟智者能柔能刚,能圆能
-
·学者只事事留心,一毫不肯苟且,德业之进也,如流水矣。
-
·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,发肤还父母之初,无些毁伤,亲之孝子也。天全而生之,人全而归
-
·凡居官,为前人者,无干誉矫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难后人;为后人者,无矜能露迹为一朝即
-
·士君子只求四真:真心、真口、真耳、真眼。真心无妄念,真口无杂语,真耳无邪闻,真眼无错
-
·或问:不怨不尤了,恐于事天处人上更要留心不?曰:这天人两项,千头万绪,如何照管得来?有
-
·善居功者,让大美而不居;善居名者,避大名而不受。
-
·有一介必吝者,有千金可轻者,而世之论取与,动曰所直几何,此乱语耳。
-
·天地有真气,有似气,故有凤凰则有昭明,有粟谷则有稂莠。兔葵似葵,燕麦似麦,野菽似菽,槐
-
·学者只多欣喜心,便不是凝道之器。
-
·明道在朱、陆之间。
-
·善养身者,饥渴寒暑劳役外感屡变,而气体若一,未尝变也。善养德者,死生荣辱夷险外感屡变
-
·生来不敢拂吾发,义到何妨断此头。
-
·疏狂之人多豪兴,其诗雄,读之令人洒落,有起懦之功。清逸之人多芳兴,其诗俊,读之令人自
-
·里面要活泼,于规矩之中无令怠忽;外面要摆脱,于礼法之中无令矫强。
-
·只用人得其当,委任而责成之,不患天下不治。二帝三王急亲贤,作当务之急第一事。
-
·简静沉默之人,发用出来不可当。故停蓄之水一决不可御也,蛰处之物其毒不可当也,潜伏之
-
·慎言动于妻子仆隶之间,检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际,这工夫便密了。
-
·此身要与世融液,不见有万物形迹、六合界限,此之谓化。然中间却不模糊,自有各正底道理,
-
·古之为人上者,不虐人以示威,而道法自可畏也;不卑人以示尊,而德容自可敬也。脱势分于
-
·“中”之一字,是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东西南北于四方。此是南面独尊道中底天子,仁义礼
-
·气质之病小,心术之病大。
-
·治心之学莫妙于“瑟僴”二字,瑟训严密,譬之重关天险,无隙可乘。此谓不疏,物欲自消其窥
-
·心不坚确,志不奋扬,力不勇猛,而欲徙义改过,虽千悔万悔,竟无补于分毫。
-
·公论,非众口一词之谓也。满朝皆非而一人是,则公论在一人。
-
·真字要如圣人燕居,危坐端庄而和气自在;草字要如圣人应物,进退存亡,辞受取予,变化不测
-
·自家官靠着别人做,只是不肯踏定脚跟挺身自拔,此缙绅第一耻事。若铁铮铮底做将去,任他
-
·先天之气发泄处不过毫厘,后天之气扩充之必极分量,其实分量极处原是毫厘中有底,若毫厘
-
·恬淡老成人又不能俯仰,一世便觉干燥。圆和甘润人又不能把持,一身便觉脂韦。
-
·“衣锦尚絅”,自是学者作用,圣人无尚。
-
·求道学真传,且高阁百氏诸儒,先看孔孟以前胸次。问治平要旨,只远宗三皇五帝,净洗汉唐而
-
·化民成俗之道,除却身教再无巧术,除却久道再无顿法。
-
·无万,则一何处着落?无一,则万谁为张主?此二字一时离不得。一只在万中走,故有正一无邪
-
·小人终日苦心,无甚受用处。即欲趋利,又欲贪名;即欲掩恶,又欲诈善。虚文浮礼,惟恐其疏
-
·满腔子是恻隐之心,满六合是运恻隐之心处。君子于六合飞潜动植、纤细毫末之物,见其得所
-
·耐烦则为三王,不耐烦则为五霸。
-
·学者处事处人,先要识个礼义之中。正这个中正处,要析之无毫厘之差,处之无过不及之谬,便
-
·刚明,世之碍也。刚而婉,明而晦,免祸也夫。
-
·圣明之世,情、礼、法三者不相忤也。末世情胜则夺法,法胜则夺礼。
-
·疾言遽色、厉声怒气,原无用处。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,自有妙应。余褊,每坐此失,书
-
·朱子云:天者,理也。余曰:理者,天也。
-
·“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”朱注云:“訚訚,和悦而诤。”只一“诤”字,十分扶持世道。近
-
·或问:圣人有可克之己否?曰:惟尧、舜、文王、周、孔无己可克,其余圣人都有。己任是伊尹
-
·侍疾忧而不食,不如努力而加餐。使此身不能侍疾,不孝之大者也。居丧羸而废礼,不如节哀
-
·蹈邪僻则肆志抗颜,略无所顾忌;由义礼则羞头愧面,无以自容。此愚不肖之恒态,而士君子
-
·先王为政全在人心上用工夫,其体人心在我心上用工夫。何者?同然之故也。故先王体人于我
-
·百姓得所,是人君太平;君民安业,是人臣太平;五谷丰登,是百姓太平;大小和顺,是一家太
-
·王道感人处,只在以我真诚恻怛之心,体其委曲必至之情,是故不赏而劝,不激而奋。出一言而
-
·齁鼾惊邻,而睡者不闻;垢污满背,而负者不见。
-
·“夫焉有所倚”,此至诚之胸次也。空空洞洞,一无所着,一无所有,只是不倚着。才倚一分,
-
·士君子到一个地位,就理会一个地位底职分,无逆料时之久暂而苟且其行,无期必人之用否而
-
·人有言不能达意者,有其状非其本心者,有其言貌诬其本心者。君子观人,与其过察而诬人之
-
·人情,天下古今所同。圣人防其肆,特为之立中以的之,故立法不可太激,制礼不可太严,责人
-
·士君子之偶聚也,不言身心性命,则言天下国家;不言物理人情,则言风俗世道;不规目前过
-
·世之人常把好事让与他人做,而甘居己于不肖,又要掠个好名儿在身上,而诋他人为不肖。悲
-
·己无才而不让能,甚则害之;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,甚则诬之;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,甚则倾
-
·某居官厌无情者之多言,每裁抑之。盖无厌之欲,非分之求,若以温颜接之,彼恳乞无已,烦琐
-
·夫水,遏之乃所以多之,泄之乃所以竭之。惟仁者能泄,惟智者知泄。
-
·才有一分自满之心,面上便带自满之色,口中便出自满之声,此有道之所耻也。见得大时,世间
-
·天下之患,莫大于苟可以而止。养颓靡不复振之习,成极重不可反之势,皆“苟可以”三字为
-
·即做人在世间,便要劲爽爽立铮铮底,若如春蚓秋蛇,风花雨絮,一生靠人作骨,恰似世上多了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