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“母氏圣善,我无令人”,孝子不可不知。“臣罪当诛兮,天王圣明”,忠臣不可不知。
-
·稳桌脚者,于平处着力,益甚其不平。不平有二:有两隅不平,有一隅不平,于不少处着力,必致
-
·只有无迹而生疑,再无有意而能掩者,可不畏哉!
-
·万物得气之先。
-
·德不怕难积,只怕易累。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,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。
-
·一门人向予数四穷问无极、太极及理气同异、性命精粗、性善是否。予曰:此等语,予亦能剿
-
·识见议论最怕小家子势。
-
·周子《太极图》第二圈子是分阴分阳,不是根阴根阳。世间没这般截然气化,都是互为其根耳
-
·水静柔而动刚,金动柔而静刚,木生柔而死刚,火生刚而死柔。土有刚有柔、不刚不柔,故金木
-
·千古一条大路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孔、孟由之。此是官路古路,乞人盗跖都有分,都
-
·大行之美以孝为第一,细行之美以廉为第一,此二者君子之所务敦也。然而不辨之申生不如不
-
·大利不换小义,况以小利坏大义乎?贪者可以戒矣。
-
·人到自家没奈自家何时,便可恸哭。
-
·士之于道也,始也求得,既也得得,既也养得,既也忘得。不养得则得也不固,不忘得则得也未
-
·肯替别人想,是第一等学问。
-
·才有一段公直之气,而出言做事便露圭角,是大病痛。
-
·吾人浑是一天,故日用起居食息,念念时时事事,便当以天自处。
-
·气只够喘息底,声只够听闻底,切莫长余分毫,以耗无声无臭之真体。
-
·小人终日苦心,无甚受用处。即欲趋利,又欲贪名;即欲掩恶,又欲诈善。虚文浮礼,惟恐其疏
-
·庄列见得道理原著不得人为,故一向不尽人事,不知一任自然,成甚世界?圣人明知自然,却把
-
·小家学问不可以语广大,溷障学问不可以语易简。
-
·处世以讥讪为第一病痛。不善在彼,我何与焉?
-
·公论,非众口一词之谓也。满朝皆非而一人是,则公论在一人。
-
·人只是怕当局,当局者之十,不足以当旁观者之五。智虑以得失而昏也,胆气以得失而夺也,只
-
·人不难于违众,而难于违己。能违己矣,违众何难?
-
·官多设而数易,事多议而屡更,生民之殃未知所极。古人慎择人而久任,慎立政而久行,一年如
-
·做天下好事,既度德量力,又审势择人。“专欲难成,众怒难犯”,此八字者,不独妄动人宜慎,
-
·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,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。圣人之治天下,鼓舞人心,振作士气,务使天下之
-
·定静中境界,与六合一般大,里面空空寂寂,无一个事物。才问他索时,般般足,样样有。
-
·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,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,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。
-
·天下有两可之事,非义精者不能择,若到精处,毕竟止有一可耳。
-
·处利则要人做君子,我做小人;处名则要人做小人,我做君子,斯惑之甚也。圣贤处利让利,处
-
·得了真是非,才论公是非。而今是非不但捉风捕影,且无风无影,不知何处生来。妄听者遽信
-
·乾坤是毁底,故开辟后必有混沌;所以主宰乾坤是不毁底,故混沌还成开辟。主宰者何?元气
-
·藏人为君守财,吏为君守法,其守,一也。藏人窃藏以营私谓之盗,吏以法市恩不曰盗乎?卖公
-
·有大一贯,有小一贯,小一贯贯万殊,大一贯贯小一贯。大一贯一,小一贯千百。无大一贯则小
-
·鳏寡孤独、疲癃残疾、颠连无告之失所者,惟冬为甚。故凡咏红炉锦帐之欢、忘雪夜呻吟之
-
·秀雅温文,正容谨节,清庙明堂所宜。若蹈汤火,衽金革,食牛吞象之气,填海移山之志,死孝死
-
·性只有一个,才说五便着情种矣。
-
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,人能不护短,则长进者至矣。
-
·无屋漏工夫,做不得宇宙事业。
-
·以圣贤之道教人易,以圣贤之道治人难。以圣贤之道出口易,以圣贤之道躬行难。以圣贤之道
-
·仁厚刻薄是修短关,行止语默是祸福关,勤惰俭奢是成败关,饮食男女是死生关。
-
·自德性中来,生死不变;自识见中来,则有时而变矣。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,德性坚定则可生
-
·形者,气之囊橐也;气者,形之线索也。无形,则气无所凭藉以生;无气,则形无所鼓舞以为生
-
·君子与人共事,当公人己而不私。苟事之成,不必功之出自我也;不幸而败,不必咎之归诸人
-
·战国是个残酷底气运、巧伪底世道。君非富强之术不讲,臣非功利之策不行。六合正气独钟
-
·明体全为适用。明也者,明其所适也,不能适用,何贵明体?然未有明体而不适用者。树有根,
-
·圣贤养得天所赋之理完,仙家养得天所赋之气完,然出阳脱壳,仙家未尝不死,特留得此气常存
-
·神明七尺体,天地一腔心。
-
·见利向前,见害退后,同功专美于己,同过委罪于人,此小人恒态,而丈夫之耻行也。
-
·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,只于动静语默,接物应事时,件件想一想,便见浑身都是过失。须动合
-
·将祭而齐,其思虑之不齐者,不惟恶念,就是善念也是不该动底。这三日里,时时刻刻只在那所
-
·要知道雷霆霜雪都是太和。
-
·宇内有三权:天之权曰祸福,人君之权曰刑赏,天下之权曰褒贬。祸福不爽,曰天道之清平,有
-
·动时只见发挥不尽,那里觉错?故君子主静而慎动。主静,则动者静之枝叶也;慎动,则动者静
-
·古之人非曰位居贵要,分为尊长,而遂无可言之人、无可指之过也;非曰卑幼贫贱之人一无所
-
·瓦砾在道,过者皆弗见也,裹之以纸,人必拾之矣。十袭而椟之,人必盗之矣。故藏之,人思亡
-
·一呼一吸,不得分毫有余,不得分毫不足;不得连呼,不得连吸;不得一呼无吸,不得一吸无呼
-
·威仪养得定了,才有脱略便害羞赧;放肆惯得久了,才入礼群便害拘束。习不可不慎也。
-
·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,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。
-
·静里看物欲,如业镜照妖。
-
·广所依不如择所依,择所依不如无所依。无所依者,依天也。依天者有独知之契,虽独立宇宙
-
·两精、两备、两勇、两智、两愚、两意,则多寡强弱在所必较。以精乘杂,以备乘疏,以勇乘
-
·爵禄恩宠,圣人未尝不以为荣,圣人非以此为加损也。朝廷重之以示劝,而我轻之以视高,是与
-
·上达无一顿底,一事有一事之上达,如洒扫应对,食息起居,皆有精义入神处。一步有一步上达
-
·心一气纯,可以格天动物,天下无不成之务矣。
-
·厚德之士能掩人过,盛德之士不令人有过。不令人有过者,体其不得已之心,知其必至之情而
-
·把意念沉潜得下,何理不可得?把志气奋发得起,何事不可做?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,将个
-
·气有三散:苦散,乐散,自然散。苦散乐散可以复聚,自然散不复聚矣。
-
·诚与才合,毕竟是两个,原无此理。盖才自诚出,才不出于诚,算不得个才,诚了自然有才。今
-
·圣贤处天下事,委曲纡徐,不轻徇一己之情,以违天下之欲,以破天下之防。是故道有不当直,
-
·天地原无昼夜,日出而成昼,日入而成夜。星常在天,日出而不显其光,日入乃显耳。古人云:
-
·士大夫居乡,无论大有裨益,只不违禁出息、倚势侵陵、受贿嘱托、讨占夫役,无此四恶,也还
-
·学者事事要自责,慎无责人。人不可我意,自是我无量;我不可人意,自是我无能。时时自反,
-
·父在居母丧,母在居父丧,以从生者之命为重。故孝子不以死者忧生者,不以小节伤大体,不泥
-
·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,春秋之时文也,未尝见春秋时人学三代。《史记》、《汉
-
·道眼在是非上见,情眼在爱憎上见。物眼无别白,浑沌而已。
-
·体解神昏,志消气沮,天下事不是这般人干底。攘臂抵掌,矢志奋心,天下事也不是这般人干底
-
·《易》道,浑身都是,满眼都是,盈六合都是。三百八十四爻,圣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来做题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